第A08版:文娱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诵读红色箴言 庆祝党的生日
《青云志3》昨天横店开机
拍出香港人的侠义和守望相助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7年7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月几时有》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 许鞍华:
拍出香港人的侠义和守望相助

许鞍华
 

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据华商报报道,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之作,由许鞍华导演,霍建华、周迅等主演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香港热血抗争史呈现银幕。800多名文化社会名流急需撤离,抗战的地下工作也随着战情而进一步扩大、深入,一个个在风雨中或飘零、或苟活的角色渐次出场,有笑有泪的生活日常开始被娓娓道来。

是什么原因让拍惯文艺片的许鞍华拍热血动作片?许鞍华表示因为这个题材戳中了感动点:“很少可以一个人默不作声地替别人做一些事,明知道自己没有回报的也会做,这已经很感人了。可是如果很多人一起去做,我就会觉得更感人。”

看了二百多个东江游击队的故事

记者:《明月几时有》是个有真实人物原型的电影,导演为什么选择拍这个故事?

许鞍华:它其实有两个故事作为基础。一个是沦陷初期,把留在香港的有名的文人(茅盾、邹韬奋等)拯救出沦陷区。我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庞大的东西,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也没有大的组织,但能很成功地进行一场营救活动;另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方兰的小学教师和她的母亲,当时方兰慢慢成为东江纵队的队长,其母亲后来也成为四区队长。方兰的母亲很支持抗日,她有一天在送情报的时候被捕,大家想救她但又没有办法,方兰的母亲不是一个普通妇女,而是在重要关头成为一名烈士的人。在我看完二百多个东江游击队的故事后,我还是觉得这两个故事最感动我,我就想办法在剧本方面把这两个故事连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知道当时一般市民的生活,以及营救工作的状态是怎样的。反正特别感动。很少可以一个人默不作声地替别人做一些事,明知道自己没有回报的也会做,这已经很感人了。可是如果很多人一起去做,我就会觉得更感人。感人是很主观的事情,感动我,可是未必大家都感动。

记者:你是怎么接触到这个题材的?

许鞍华:是林炳坤监制提议我拍这样的题材。其实之前已经有人让我拍他祖母,说她是东江游击队的一员。我看了她108页的口述历史,他们说有三百万港币用来拍这部戏,我说可能钱不够。接着找我的就是林炳坤,我就立刻答应了,我感觉有个调子特别能代表香港人的精神,像武打片、功夫片,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他们能做这个事情就算是牺牲也没有什么英雄感,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很伟大。我觉得这个可能是香港文化的传统,就是用搞笑的方式来表现严肃议题,我就觉得可能拍出的效果会不太一样。

记者:所以你觉得也是拍一种侠义的精神?

许鞍华:对。因为对香港人来讲,侠客与武打不是假的东西。就是帮助人不需要回报,香港人的守望相助,我不是说其他地方没有,但一开始难民来香港,不是亲戚朋友,也让很多人睡在家里客厅,因为他们无意识的感觉特别同情他们(难民)。

从每个人物的本身出发

记者:《明月几时有》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又有历史的人物原型,把他们移植到剧本里面,又都是小人物,是不是有一定难度?

许鞍华:我不是从两个角度来拍这个戏的,我是完全从这些人物本身的角度来拍的。不是从宏观来讲这个故事,所以每个人物都是从他们的观点来拍,加起来就会变成一个复杂的观点,或许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共性是都是抗日的人。这就是这部戏进展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我不是说历史,只是说在历史里面每个人的经历,还是从每个人物的本身出发。

记者:这个题材对于内地观众而言有点陌生,对香港的年轻人是不是也是?

许鞍华:估计也会。香港有东江游击队这件事差不多在抗战胜利70周年才浮出水面,以前他们只是(恍惚)听过,但一般人都不知道有游击队在香港,而且对他们的事迹是不知道的。

(罗媛媛)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