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墨子岭上教子沟
矸石山变成游乐园
微历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6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子岭上教子沟

 

□叶剑秀(河南平顶山)

初夏的阳光已经有些燥热,走进教子沟,身心却清爽起来。

教子沟是墨子岭上的一条天然山沟。墨子岭是座不大的山,苍郁葱茏,海拔600余米,方圆6平方公里,呈椭圆,如卧龙,犹似一道天然屏障,环裹鲁山县的尧山镇。远眺俯瞰,墨子岭云蒸霞蔚,紫气笼罩,恍若升腾着袅袅灵气,护佑着周边的福安吉祥。

教子沟静卧在墨子岭的怀抱,似一册厚重古朴的历史长卷,尘封于此。或许是因为茂密的森林覆盖,抑或是被历史的尘埃掩藏,一直不曾被人开启阅读。

教子沟,具有神奇和诱人的名字,必然有着深邃的寓意。

我是冲着这名字去的。

走进教子沟,恍若行走在厚实凝重的历史画廊。头顶稠密的枝叶遮天蔽日,林荫小道两旁的野蔷薇,花香四溢。每走一步,就仿佛踏进远古历史的一道门槛,行一程,犹如在岁月隧道里穿行。举首观望,每一处似乎都有一张张智慧的面孔在含蓄微笑,驻足聆听,仿佛工匠们叮当做工的声响,如古筝琴韵,在山野回荡,在山间流淌。

在幽静教子沟行走,移开被历史锁闭的一扇栅门,追寻圣贤的足迹,去连接或复原曾经的洪荒拓片,缓缓地趋近真相,一睹历史老人的容颜,轻轻唤醒久远而苍茫的记忆。

子者,德学至高之圣贤也。熟能教子?何以在此留存遗迹。

时光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九州大地风云变幻,一时思想迸发、文化沉浮,其壮丽恢宏的景观,在华夏文明史上延续激荡。

《左转》记载:“……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史料为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王子姬猛、次子姬朝、三子姬匄三人争夺王位,内乱。后姬猛继位称“悼王”,不久病卒,姬朝占城东称“东王”,姬匄占城西称“西王”,后姬匄借晋兵打败姬朝,姬朝便带领旧臣、百工,并挟周朝典籍文献,出洛阳奔楚国而去。这便是历史上的“王子朝”事件,悲壮如昨,赫然在目。

历史的光晕透过密匝的枝叶照彻下来,教子沟显得更加庄重神秘。

衔通历史的脉络,拂去历史的尘埃,教子沟的来历逐渐明晰起来。

东周时期,周与楚实为并存的王朝。在东周列国中,除了周人称王之外,唯有楚王问鼎并自称为王。事实上,楚与周长期为敌对方,双方时有征伐;王子朝兵败不得已奔楚,其用意为暂屈人下,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所携带的周室典籍,相当珍贵,其中包括前朝(指商、夏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方国的奏章、报表等文书档案资料。

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带上这些贤达和宝典,以此证明他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拥有王室档案是拥有王权的象征。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之北深山隐居。如此看来,王子朝并没有机会把周室典籍送交给楚国君臣,而是妥善地保留在自己手中。

长期保存,也不是长久之计,传于后人,奉养华夏,也算功德流芳,照耀后世。

鲁山的尧山镇,坐落尧山脚下,位居南阳洛阳之间,属楚边陲小镇。此处钟灵毓秀,物产丰富,民风古朴,人文环境幽静,适合隐居生存。于是,王子朝等百工选择此地安居,并开办学堂,传道授业。

王子朝所带百工,皆为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胸有百科智慧,手握救世绝技,所教学子名扬天下也就不足为奇。其间培育出了如庄子、列子、鲁班等诸多名人,当然也包括本地才俊、后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的布衣圣人墨子。此处留名教子沟并流传至今,也就合乎情理了。

顺教子沟往上行走,至山腰处,忽见一片开阔地,眼前便丰润起来。置身其中,但见灵光四射,气韵通畅,举首可仰望天象,打坐可心静如水。山之雾岚缭绕低徊,林之灵秀滋润身心。此处名曰师爷庙,遗址犹存,想必是传道老师们的栖身安寝宝地。

教子沟的崖畔沟旁,相距不远,便可见一处人工垒砌的石堰,形状交错,长短不等,显然是依山势落差而建。石堰见证着沧桑岁月,上面布满绿苔,透过表象细观,石堰所用石头均为原始形状,不见丝毫凿开痕迹,其堰体垒砌密实,做工精细,科学实用,令人感佩叹服。

撩开历史的一角缝隙,窥究石堰的身世,意义便深远了。民以食为天,一拨学士英才蜗居深山,潜心研究学问,一日三餐,饭还是要吃的。谁来供养?只能靠自给自足。于是,那些智慧无量的先贤动起手来,一边学文练技,一边就地取材,劳作砌堰。堰可拦土,土生庄稼,吃饭的问题就无需扰民了。勤工俭学,细想起来,是一代先哲开启了半工半读的先河,千秋典范,启智后人。

相传,垒砌石堰,耕读相兼,是墨子所献良策,故此山赐名墨子岭。

墨子岭上的教子沟,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流动,旅行到此,身心便贴满璀璨的文化符号,流连忘返。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