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关注高考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市名师点评高考语文试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日上午结束的2017年高考语文都考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考这些内容?试卷有哪些亮点,高考作文怎样写能得高分?本报邀请市一中、市一高的两位名师分别对语文试卷进行解读。
我市名师点评高考语文试卷

李英春:
市一中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平顶山市名师、平顶山骨干教师、平顶山市教育教学专家。
石秀香:
市一高语文高级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市第二届名师、市学科教育专家。
 

2017年高考体现了《2017年考试大纲》的精神,在试卷的命制上与前两年有较大的变化。

取消选考,落实大纲精神

今年高考将以往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考变为必考,在试题顺序上,“文学类文本”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二题,三个小题共14分,一道单选,两道主观,这也是“靴子落地”,与《2017年大纲说明》上示例一致。“实用类文本”变化较大,不再考查人物传记,而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闻。考查的是新闻组合,四则同一话题的新闻,三个小题,共12分,一道单选,一道五选二多选,一道主观试题。第七题单选以“流程图”的形式梳理相关内容,形式非常新颖。

部分考题稳中有变

现代文阅读第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命制上没有多少变化,在试题设置、表述上有微调,第一题不再是“表述类”题直接考查“理解和分析”,第二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有新意,其实是论述类文本最基本的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变化也较大,由以往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5分,以考查诗歌内容为主;一道主观试题,6分,考查诗句赏析。名句名篇默写依然为情境类默写,两篇5句,初高中各一篇,初中2空,高中3空。

试卷出现新题型

今年试卷上调整的试题有“语言表达19题”,这道题近三年都在变化,今年考查的是语言得体,在大纲要求的范围之内。试卷上出现的新题型是“语言表达21题”,考查“推断存在的问题”,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试题形式新,不过试题上有示例,对考生有所启发。

语文作文出新出彩

2017年高考作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试题新颖,试题以“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12个“中国关键词”为核心,任选两三个关键词组成一句有机关联的句子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这种以词语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作文考查形式新颖,是以往没有考查过的。不过这个考点考生并不陌生,在“语言表达”的“扩展语句”的考点中出现过,以写作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课标卷作文中还是第一次。所以“在情理之中”,是12个中国关键词的写作内容,是考生平时备考时关注的话题,这些关键词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考题具有开放性,立意具有多选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在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组成有机的句子对考生而言没有多大的难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了解、有话可说的两三个词语连缀成一个有机的句子,也可以选择两三个有共同内涵的词语连缀成句子。例如:“我骑着共享单车,唱着京剧,行走在一带一路上”“路过美丽乡村,看到大熊猫在长城上面跳广场舞”“我边走边吃中华美食,用移动支付买单,虽然偶尔有空气污染,但我们食品安全”“坐在高铁上吃着中华美食听京剧”等等,12个词语可以有无数的组合,任考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这个作文设计出新出彩,个性纷呈,虽然是热点词语,但不会出现宿构现象,这么多年来真正体现了“不在审题上难为考生”的高考作文理念。

在行文构思上,打破了传统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写作格局,给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可以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入手,写“我”眼中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以以介绍的形式展现中国特点,文中可以假设一个外国朋友“你”,在“你”“我”之间行文。写作关键词时,可以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也可以用抒情、议论。在表达方式上,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取擅长的方式,调动多种写作手法,灵活写作。

这个作文题体现了时代风采,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面对国际舞台,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大发展,关注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外交流的自豪感,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考生要写好这篇作文,平时“两耳要闻天下事”,对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好作文,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

作文形式新颖值得点赞

今年的作文题和去年的漫画新材料作文不同,是一道开放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需要考生综合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让考生针对想说的关键词有话可说,又不局限于一点,避免了盲目猜题,值得点赞。

先说开放

试题中“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

材料所给的12个“中国关键词”中,每一个词都有丰富的寓意。如长城,既可以说过往历史,也可以说民族精神。如中华美食,既可以谈饮食文化,也可以谈美食背后蕴含的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每个关键词都有深可挖掘的内涵,每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形象。

这些词也不只限于褒义层面。像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也表现出当代中国的不足。所以,真实地呈现社会现状,不文过饰非,不讳疾忌医,也是开放性的表现之一。这些不同寓意、有褒有贬的词串联在一起,可以排列组合出无数种写作思路。考生可以按照从古到今、从浅到深、从贬到褒等多种思路写作,只要词语之间有有机的关联,便是合理的路数。

再说任务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2015年高考作文新出现的题型。试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驱动”的核心意思是控制。控制写作方向,缩小写作范围,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控制考生是为了让考生做到——就事论事,就事论理。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是驱动要求,要求考生必须自选两到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文章具有较强的限制性,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认真审题,可以避免写作偏差。

应注意写作要求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等写作任务在文章中的落实。

首先,要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它们之间必须要有有机的关联,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文章主体部分写成了互相割裂的几大块。

其次,要明白文章的受众是外国青年。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作文题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遵循考试命题政策,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可以总结为“一点四面”,即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二、内容契合社会热点,12个词对应12个社会热点。今年的题目中出现了12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呼应到了一些相互关联的立意高点。如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高铁、移动支付可以展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京剧展示中华传统魅力;广场舞、共享单车展示中国民众生活和新生事物优缺点共存现象;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展示需要改进的问题。 所以在立意时,一定要看到社会热点背后的立意高点。

三、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即可。

任务驱动类作文不易跑题,但更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语言素养的考查,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体现社会热点;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考察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字由本报记者傅纪元整理,图片由本人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