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本市·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市7社区获评“河南省绿色社区”
好心人为孙女捐款 尹先生想说声谢谢
央视栏目组来访鹰城民企
鲁山农民种出灵芝
用大爱撑起一片蓝天
留言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大爱撑起一片蓝天
——记鹰城“十佳母亲”王劝
 

□本报记者 张鸿雨

6月2日下午5点,记者来到石龙区高庄街道张庄社区王劝家时,她刚从宝丰县人民医院回来。78岁的婆婆李选在住院,由4个闺女陪伴,老人前一天打电话说想她了,当天一大早6点王劝就赶到了婆婆的病床前。

王劝今年55岁,丈夫去世快18年了,如今两个儿子事业有成,两个女儿大学本科毕业,丈夫的两个弟弟4个妹妹都过得不错。这个四世同堂近60口人的大家庭和谐美满,今年获得石龙区“最美家庭”称号,王劝也获评鹰城“十佳母亲”。

长嫂如母 私心全无

1983年,21岁的王劝和张建国喜结连理,丈夫是家里的老大,有两个弟弟4个妹妹,当时最小的弟弟才10岁。王劝在娘家时是老小,“相当娇惯”,来到婆家是大嫂,吃饭穿衣需要尽着弟弟妹妹,干活要“做榜样”。刚开始她满腹委屈,好在公婆通情达理又善解人意,很快她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1995年村办商店生意红火需要招人,高中毕业的她被顺利招录进去,每月有50元“丰厚”的工资,她悉数交给婆婆,六个弟弟妹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随后,她又为弟弟妹妹操办了婚姻大事。如今,妯娌三个和睦地生活在一起,4个妹妹都在宝丰县城安居乐业。

“俺大嫂待我们就像亲姐一样,孩子小时候穿的棉衣服我们从来没有管过,她每年都自己掏钱买布做好。大哥走了,养4个孩子已经够她辛苦了,我们不想让她再管爸妈,她总是趁我们不在家时偷偷接走,争着养。”谈起大嫂的好,弟媳樊红晓眼里噙满了泪水。

多年来,每逢播种收获季节,六兄妹总是不约而同地赶回来帮助大嫂。“有一年我种了半亩地花生,一下子来了23口人帮忙收……”王劝说。

尊老爱幼 与邻为善

1999年夏天,丈夫突发脑出血撒手人寰,撇下4个子女,其中大儿子13岁,小儿子才8岁。

为了贴补家用,供孩子上学,王劝于2000年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饭馆。“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天天早上四五点开门,晚上10点还不一定能关门,虽然累点苦点,但是孩子们上学有了保障。”王劝说,如今两个儿子事业有成,两个女儿都是大学本科毕业。

“最对不起的就是我大儿子,没有办法供他上高中。”王劝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儿子张帅兵初中毕业后就到村边一企业开铲车去了,如今买了一辆大货车,天天有拉不完的货。“大儿媳妇待我也亲哩很,我穿的衣服都是她买的。大闺女非常有爱心,大学4年一直坚持照顾一个双手截肢的同学,还没有毕业就入了党,比我入党还早呢。”王劝笑着说。

孩子成才了,王劝手头也宽裕了,她为公公婆婆买来好看得体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2013年冬季,公公张宝山突发心脏病去世,婆婆为此一度卧床不起。她一边开导婆婆,一边多方求医,最终卧床快两年的婆婆又重新站了起来。

“俺这婶子像自己妈一样,经常帮俺裁衣服截裤腿做棉衣,平常俺家没人住,一听见门口有动静,她都要跑过来看看。”邻居王珍说。他们家在山上建有养牛场,平常很少在家住,多亏了王劝照应。

“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了,临走时都把钥匙交给她代管,大家都信任她。老人在家里有啥困难了,她总是跑前跑后,她就是我们村的‘雷锋姐姐’,大家都很喜欢她。”邻居汪秀芹插话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