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高考1977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杜铁山:难忘那场改变命运之考的点点滴滴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7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铁山:难忘那场改变命运之考的点点滴滴

回想起1977年那段难忘的高考时光,杜铁山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吕占伟/文 李英平/图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现如今,59岁的杜铁山对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感触越来越深。“如果不是1977年那次高考,我可能还在乡里,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即将退休。”如今身为平煤神马集团法律事务部调研员的杜铁山感慨地说。年届花甲的杜铁山中等身材,鼻梁上架一副近视镜,镜片后的目光透出睿智,笑容和蔼,知识分子形象十足。

40年前的那3天,正值冬季,19岁的杜铁山在家乡的高考考场上左手托着腮,右手紧握钢笔在试卷上沙沙沙地答题,时不时将冻红的手放到嘴前哈着气暖着。

那场考试改变了他的命运,将一个乡村民办青年教师送进大学校园深造,并最终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一名管理干部。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 他在大队当民办教师

杜铁山1958年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当时为巩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出生那年正赶上“钢铁元帅升帐”的大跃进时期。父亲在外当煤矿工人,母亲拉扯着4个子女在家生活,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但身为家中老大的杜铁山从小到大学习都非常努力,给兄弟姐妹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1977年10月的一天,当时在巩县小关公社杜沟大队当语文老师的杜铁山通过广播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心头一阵兴奋,但随后陷入了迷茫。

杜铁山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农村娃除了参军当兵,没有更好的出路,当兵最后还得回乡。上大学都是通过推荐的方式,一个大队好几年才会轮到一个推荐名额。那时候我根本就没想过有机会能进一步深造,就在这个时候,(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来了,所以很兴奋”。

但随后令他感到迷茫的是,自己入学恰好赶上十年“文革”,其间又学工学农,学“白卷英雄”张铁生,高中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习,“高中最后一年不学文化课了,参加农业技术班,学习小麦种植等”。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看过一部有名的电影《决裂》,葛存壮在其中扮演一位姓孙的教授,在农村的课堂上起劲地给学员们讲解马尾巴的功能,却把前来求他为牛治病的农民轰出门外。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尾巴的功能”便成了嘲讽学究的流行语。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和环境里,有多少“杜铁山”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为怕考不上,杜铁山就想放弃报考的机会,当工人的叔叔得知他的想法后,对他说了一句话:“你老师说你还可以!”

这句话使杜铁山念头一转:不就是一张报考证吗,报名费就5毛钱!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还专门到公社办的补习班参加补习。班上有四五十名学员,令他吃惊的是,里面竟有不少是他的高中老师!他顿时傻眼了:这下考大学更没戏了。但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

千方百计地想法补习 他难忘紧张的考前突击

他至今还记得,补习班语文课讲的是荀子的《劝学篇》,任课老师来自乡公社高中。

高考时间定在12月,复习时间很紧。杜铁山在公社教课之余,抓紧业余时间复习,他报考的是文科,要考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我语文好,数学成绩不行,政治、地理、历史是我重点补习的科目”,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指导教材,杜铁山仅找到了一本初二的数学课本。为了备考,他花了4元钱从乡公社教研组买了一套油印的复习资料,里面有“什么是四化”“毛主席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等内容,他还专门到四公里外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一张中国地图突击地理知识。

备考时事政治就是靠收集报纸这个途径了。当时全校仅一份《人民日报》,期期都被杜铁山借阅。

那段时间,白天的教学任务结束后,杜铁山每天晚上都在居住的窑洞里复习备考到深夜,“我和同事杜景山一起复习,他后来考上了郑大中文系”。杜铁山至今还记得,那时候为了记住“公元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这个知识点,他用了音符记忆法,“拼起来就是fa xi sao(475),我就记住了这个年代”。

得偿所愿考入大学 他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恢复高考那年,国家规定1966年至1977年间的学生都可以报考,结果是有的考生仅16岁,有的则抱着孩子,还有师生同考、父子齐上考场的。杜铁山记得,1977年12月7、8、9日是全国统一高考的日子,“那几天的考试,每场考试都调换考场和座位,为了防止作弊”。

提起考场情况和考试内容,杜铁山还记得清清楚楚:

一个考场有三四十人,一共四场考试,每场90分钟,满分都是100分,都安排在了上午,文科的语文、数学、政治各一张试卷,历史、地理是一张试卷,第一场考语文,接下来是史地、数学、政治。

语文试卷知识考查占40分,作文60分。知识考查试题主要有纠正错别字、病句,还有古文翻译、诗词填空,古文翻译有《劝学篇》中的一段和《陈涉起义》中的一段。作文题目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另一个是《梅岭三章》读后感,要求选择其一,字数900至1200字,不准写诗歌。杜铁山当时选择了《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写的是抒情散文,大概写了1200字。因为心中充满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感情,所以写得很流畅。

杜铁山说,因为农村教育落后,身边的考生大多没多少知识储备,他想着自己能考个中专,将来能在家乡小学当一名教师就知足了,结果,那一年,杜铁山所在的乡考上本科、大专的考生一共9人,他是考上本科的4人之一。

“那一届考生的数学分普遍不高……理科本科线180分,文科本科线240分。我考了多少分不知道,也无法查询,只是后来接到电话通知才得知自己被录取。当时那个兴奋啊!”杜铁山甜蜜地回忆道。

春节前到县医院里参加了体检,过了春节就是漫长的等待。

他记得,那是1978年2月19日,当天是正月十三,早上他正在学校操场上锻炼,收到了投递员骑摩托车送来的开封师院(河南大学前身)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3月5日到大学报到,杜铁山终于坐到河大中文系的班级里,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通过考试改变命运 感谢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

忆及当年考上大学,杜铁山说“属于自己正常发挥”,但他回头想想,也有幸运和坚持的成分在里面。“很多考生没有复习资料,我是借自行车跑了八里地去公社教研组买的复习资料;另外,我利用在公社当老师之便收集报纸,对知识点和考点有一定的敏感性;还有,我买的中国地图也没浪费,考试用到了不少上面的知识。”

“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密不可分,感谢我遇上了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难忘40年前那场考试,这一直是激励我人生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杜铁山如是说。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