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要警惕“滴血测癌”被骗子利用
老大妒忌老二问题出在父母身上
以次充好
小区绿地虽属业主 但业主个体无权支配
“拍打拉筋”大师走向国际的尴尬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5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警惕“滴血测癌”被骗子利用
摘要┃被“误读”不可怕,怕的是有人借此炮制涉癌谣言行骗。
 

□罗志华

最近,一个名为“滴血测癌”的热词走红网络。

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可通过患者血液对肿瘤病情及疗效进行检测。媒体报道时,提出“滴血测癌”一词,遂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罗永章团队向媒体回应,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肿瘤检测灵敏度及准确度;网传“滴血测癌”一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误读。

一个人患上某种肿瘤后,血液里常会出现某种特定成分,医学上称之为肿瘤标志物。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高低,对诊断很有帮助。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可作为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不过,肿瘤标志物存在特异性不足、假阳性或假阴性等现象。测出某种肿瘤标志物值超标,并不能说明就患上了这种肿瘤;患上某种肿瘤的病人,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也不一定升高,两者具有相关性,但只能作为参考。

此外,肿瘤和癌症是两个不同概念,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而癌症属于恶性肿瘤,在肿瘤中占比很小。把肿瘤当成癌症,“滴血测癌”的误读由此产生——老百姓误认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

误读一产生,就存在诸多风险。比如,误读会加剧恐癌心理。某种肿瘤标志物超标,也许是数据误差,也可能是罹患一种良性肿瘤或其他疾病。

进一步而言,肿瘤标志物超标者即使没有患癌,但想让患者完全放心,也需要经过反复多次检查。患者为了“买个放心”,往往花费巨大。由恐癌心理导致的过度检查,可给医疗机构带来丰厚利润。医疗机构若借此推出所谓新疗法,并拿某些科研课题做幌子,就会更具欺骗性。

“一滴血可测癌症”还可能成为蒙骗手段。在一些小区里,经常会出现显微镜测量骨密度、看指甲或皮肤测血液疾病等蒙骗行为,有些机构还推出滴血测性格或潜力等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相似骗术尤其多见。既然“一滴血可测癌症”被认为有科学依据,又十分便于操作,骗子们有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行骗。

“滴血测癌”本非罗永章团队的研究结论,只是严肃研究成果被误读之下的谬论。被“误读”还可澄清,就怕有些人借此炮制涉癌谣言,将其变成新的招摇撞骗由头。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A08版)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