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鉴赏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村庄里深藏斫琴师和抚琴女
宋亚非书法作品欣赏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7年4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村庄里深藏斫琴师和抚琴女

黄静一静心抚琴
黄建青专心斫琴
 

□记者 丁进阳 文/图

湛河区荆山街道梁李村有这样一户人家,村民黄建青是一位古琴斫琴师,女儿黄静一抚得一手好琴。每天黄建青在院子里斫琴,女儿身居阁楼抚琴。悠然空灵的琴声从阁楼上飘出,为这个村庄增添了几分雅致和神秘。

不合世俗入道教

4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梁李村。几经打探终于找到了黄建青家。漂亮的三层小楼,干净的大院子,院子东侧是黄建青的斫琴作坊,他正忙着制作古琴。

“上楼喝茶吧,静一在楼上。”黄建青将记者引进屋子,又去忙了。上楼梯时,丝丝琴声入耳,令人沉静陶醉。

走进三层阁楼,一位古装女子正端坐着抚琴,旁边站着几人,一边观察一边静听。阁楼三间房子通透,很宽敞,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和几把古琴,阁楼西侧摆放着茶台和书画案,东侧是抚琴的地方。

“欢迎你们到来。”一曲抚完,黄静一起身到茶台前,“坐吧,他们几个都是来学琴的。我这儿虽偏僻,却每天都有朋友来学琴。”

黄静一今年35岁,是道教弟子。看其穿着打扮十分讲究,头发绾成发髻,一身洁白的古装长袍,走起路来衣袂飘飘,颈项间戴着一大块玉佩,脚上是一双绣花鞋。“来,喝茶,大老远过来,辛苦啦!”黄静一将泡好的普洱茶倒上,与记者聊了起来。

黄静一讲起话来慢条斯理。据她介绍,童年时家里很穷,父母管教甚严,稍有不慎就要挨打,很少得到鼓励和赞扬,致使她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一次偶然机会,她看到一张仕女图,便照着样子画了下来,兴冲冲拿给父母看,“很不错”,就是这一句夸奖,让她爱上了画画,“就是那张仕女图,我画了很多遍。当时也没有培训班什么的,只要见到图画,我就照着画”。

从小学到大专,黄静一不间断练习画画。毕业后,在叶县一单位就职。然而性格孤僻的她与社会格格不入,上班两年后,背着家人辞职。黄静一说:“之前,我曾有机会欣赏过中岳庙梅道长的古琴演奏,深深被吸引了。辞职后就独自一人投奔梅道长学习古琴。”

大概学了四个月,黄静一返家。挨了一顿训斥之后,黄静一决定自食其力。她在市区办过美术培训班,做过书画装裱生意。结婚有孩子之后,她一直在家。但她一直深爱古琴,决定买一把。父亲得知女儿要买古琴时就说:“这玩意儿还用买?我会做。”“我听了大吃一惊。记忆中,我知道父亲会木工,可古琴这么复杂的东西他怎么可能会?”黄静一说,“当父亲把做好的古琴拿给我时,我惊呆了。”

黄静一有了心爱的古琴,一边在家看孩子干家务,一边弹奏古琴,时而也画画。她还阅览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特别对道教和中医感兴趣。最终,黄静一步入道门。

古琴制作费时费工

黄静一的父亲黄建青万万没有想到,丢了多年的古琴制作手艺如今能派上用场。

黄建青今年56岁,18岁跟随同村的梁得礼学木工。古琴制作手艺是梁得礼老人祖上传下来的,自己的后代没人学,他就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徒弟。黄建青说:“老人若健在的话都100多岁了,有几十个徒弟,制作古琴没有市场,几乎没人干这事。我也就是近几年开始做的,这也是女儿的建议。”

在黄建青的古琴作坊里,记者看到有十多把做好的古琴,有几把已经上了漆。他说:“这都是去年别人定做的,一批古琴从加工到成品需要一年多时间,很费工夫,100多道程序。”

作坊内堆放着制作古琴用的木板。黄建青介绍说,这些都是上百年的桐木,从全国各地收来的,“资源急缺,不好收,我经常到全国各地的老寺庙转,运气好遇到寺庙整修、搬迁,能买上一些木头”。

记者对古琴的制作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做一把古琴需要这么长时间?现在的技术达不到快速批量生产吗?”黄建青说:“首先,原材料不好弄,木头要100年以上的才能使用;其次是做成后上漆工序复杂,因为涂的是纯天然油漆,不易干,要根据天气温度、湿度晾晒。利用现在的技术批量生产古琴没问题,但质量和效果达不到要求。”

采访结束,黄静一告诉记者,她想开设古琴公益课堂,希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出一份力。市民有喜欢学习古琴的可直接到梁李村找她。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