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休闲
3上一版  下一版4
 
“藏”在 鹰城乡间的斫琴师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 鹰城乡间的斫琴师

▲黄建青用凿在精心挑选出的桐木板材上挖出凹凸有致的琴箱
每一把古琴都要经过黄建青(右)和女儿黄晓菲的认真调校
 

□本报记者 王春霞/文 李英平/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琴一直是高雅艺术的代表。这里的琴,指的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关于古琴,现代人最为熟知的,当属古代著名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为知音的雅事。如今,弹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少,依照古法手工制作古琴的人更是难觅了。

斫琴师“藏”在乡间人未知

净手,焚香,她稳坐几前,指尖在琴弦上慢抚轻泛,悠远空灵的琴音袅袅飘出,余音在耳畔回响,流连不忍离去。近日,几位朋友山中小聚,素净淡雅的黄晓菲弹奏古琴助兴,让我们在古老的琴声雅韵中陶醉了一把。

晓菲说,她学习弹古琴已有十年之久,她所弹之琴就是由父亲黄建青亲手制作而成。

12月15日上午,按照黄晓菲所说的住址,记者来到湛河区荆山街道梁李村探访古琴的制作。“你们村制作古琴的住在哪儿?”询问村中一群晒太阳的村民,他们竟茫然不知:“没听说呀,谁会做古琴?”记者只好打了电话,黄晓菲出来接,我们才来到了黄建青家。

一个农家院落,中间一座三层小楼,当院一个简易棚,棚下堆放着许多木料,身穿围裙的黄建青在木料旁边忙活。一把古琴的雏形已现,他手拿一把小凿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槽,挖出的屑花散落在脚边。

黄建青是一位56岁的农民,有些不善言辞。除了农忙,近十年来他潜心在家制作古琴,不常出门。所以,很多村民并不了解他在家忙些什么。

黄建青说,他的爷爷会做古琴,但当时民间需求很小,只是给一些达官贵人偶尔做上一把。他小时候见爷爷做过琴,至今家中还保留有爷爷留下的做琴的工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古琴的人也渐渐多了。

黄建青19岁时曾拜师学习木匠,当三年学徒才出师。后来他常为人家打家具或做建筑上的木工活儿。他之所以会重拾爷爷的做琴技艺,主要是因为女儿爱上了弹奏古琴,鼓励他转行做古琴。而拥有木工手艺的黄建青,做起古琴来上手很快。

经过十年的不断琢磨,黄建青做古琴的技艺越来越高超娴熟,通过女儿找他定做古琴的人络绎不绝。

做一把琴要花一年多时间

依古法斫制一把古琴,从开始选材到最后上弦要上百道工序,前后需历时一年多。黄建青说,主要的工序有选材、造型、挖槽腹、修整琴面弧度、上灰胎、定徵位、髹(xiū)漆、打磨、上弦等,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制作完成。

首要的就是选材。制作古琴一般选用有年头的桐木,最好是陈年老木。老木料是自然风干的,做出的琴不易变形或开裂,而且琴音更松透。他做琴的木料来源主要是老房子或老庙拆下来的房梁。

根据黄建青的经验,挖槽腹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工序。“槽腹相当于琴的音箱,需要用凿子一点一点地抠出来,这对于没有木工基础的人比较有难度,如果掏挖得厚薄不均的话,就会影响琴的音色。”

黄家的院子里有个小偏房,里面挂着一二十把“半成品古琴”,室内燃烧着一个小煤炉,以保持较为稳定的室温。这些上过灰胎的“半成品”已初具古琴的形态,每把琴上镶有13个大小不一的亮亮的圆点。

“这些圆点就是古琴的徵位,是取音用的。13个代表着一年13个月,包括一个闰月。圆点是用贝壳做的,夜间弹琴的时候会反光。”晓菲对古琴的了解并不比父亲少,“古琴的长度一般是三尺六寸五,代表着一年的365天。”

在另一间小偏房里,有两把上过大漆的古琴正在一个自制的烘干箱中干燥,箱中放有一个电暖器。黄建青说,一般情况下,做古琴春秋季节上漆最好,现在温度太低,干燥得特别慢,只好想了这么一个法子。

“与现在一些工厂用化学漆不一样,手工做琴用的是大漆。这种大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墓里挖出的用大漆上色的化妆盒,存放千年也不褪色。”黄建青说,这种大漆对琴的音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能让琴音深沉浑厚,更有一种苍古的味道。

在黄家小楼顶层的书画室内,挂着数把黄建青斫制的古琴,晓菲闲时就在这里弹琴、练习书画。她说:“父亲现在一年最多斫制十多把古琴,这些古琴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因长相和音色不同而身份各异。真正的爱琴之人,会参与到琴的制作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弹出沁人心脾的琴声。”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