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社区·图说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收藏迷”马至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藏迷”马至广

这些造型各异,年代不同的古瓷器是马至广的珍爱
马至广收藏的银锁有20多个
◀百余面大小不一,年代久远的铜镜,让人眼花缭乱
▶马至广收藏的300余件砚台
◀马至广收藏的各种材质的箭镞,时间跨越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
 

□本报记者 张静/文 李英平/图

今年54岁的马至广家住市区建设路中段平顶山市老干部休养所。他可是个名副其实的“收藏迷”,别的收藏爱好者可能只有几件像样的藏品,可他却有满满几屋子的藏品,数量之多记者还是头一回见。11月28日,记者来到他家,听他讲述了他和这些“宝贝”的故事。

4000余件“宝贝”让人大开眼界

马至广家有个小院子,院子不大但种满了植物,菊花盛开,植物翠绿,在寒冷的冬日更显勃勃生机。院子一角有一个茶几和几把椅子,这里就是他平日喝茶会友的地方。这种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悠闲日子,让记者心生羡慕。

热情的马至广招呼记者穿过门前的小院进入家中,进门发现里面还有个小院儿,虽看起来有些杂乱,但已经进入他的“藏宝圣地”。

“来,我先给你大概介绍一下。”马至广边对记者说边打开东边房屋的门。门一开,记者不禁“哇”了一声,满满一屋子的藏品,让记者一时不知该往哪儿看。在马至广的介绍下,记者才知道,这一屋子藏品以民俗收藏为主。

“这些是瓷枕系列,这些是少师太保瓶系列,下面是文房四宝系列。”马至广介绍着,记者注意到旁边架子上的一个食盒,马至广说这个食盒是他从古玩市场花300块钱淘来的。“你看这个食盒是卯榫结构,没有一个钉子,这就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马至广说,之所以收藏民俗系列的藏品,就是想通过这些藏品了解学习民俗文化。

从东屋出来,记者随马至广进入一楼的一间卧室,东侧的博古架摆满了瓷器,南面临窗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玉器,有配饰、玉牌、挂件、手镯……就连床底下都成了他的藏宝之地,只见他从床下拿出好几个大纸盒,里面全是他收藏的古镜和古钱币,甚至还有各种材质的箭镞、刺刀、匕首等。

看完了一楼的藏品,记者又跟随马至广上了二楼,据他介绍,二楼是“精品”系列。马至广的藏品虽多,但都分门别类摆放。有瓷器系列、古镜系列、冷兵器系列、对狮系列、古玉系列等等,仅砚台就有300余件,古镜有100多面,所有藏品加起来有4000余件。

家庭博物馆期待更多人参观

马至广藏品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多让记者叹为观止,问及收藏故事,他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幼时的马至广就喜欢收藏小人书、集邮,但那时属于没有意识的收藏。上世纪90年代,马至广辞去工作,做起了保险营销,需要全国各地来回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慢慢接触到收藏。他说:“那时候到全国各地出差就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逛文玩市场,慢慢积累收藏知识。”马至广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古玉佩,这是1999年他花了不到100元买的。

多年的收藏经历中,马至广有捡漏的时候,也有打眼的时候。说起打眼的经历,马至广哈哈一笑。6年前他逛古玩市场时,一个卖家先拿出一个小件青铜器骗取他的信任,随后又拿出一个大的青铜鼎。“小的是真品,所以我大意了,花了1万多元把青铜器抱回了家,才发现是仿制品。”他说,不过这些打眼的经历对自己来说也是收藏中的乐趣。

马至广说,这些藏品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收藏的过程中他一直怀着崇敬之心。现在,他把家改造成了家庭博物馆,也希望同样爱好收藏的朋友来家里观赏,聊聊收藏经历,交流收藏经验。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