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全媒体
3上一版  下一版4
 
68名大学生体验无网生活
实名制+黑名单 主播不能“任性”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不见人 急得团团转
68名大学生体验无网生活

 

据《重庆晚报》报道,“人呢?跑哪儿去了?怎么不回消息?”“你不会出什么事了吧?”11月24日,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小王焦急地给同校女友发去一条又一条消息。他已经一整天没有联系到女朋友了。

与女友一起消失的,还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其他67个同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新闻传播学院李珮教授进行的一项24小时无网实验。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小情侣闹别扭了

11月24日凌晨开始,小王女友萌萌音讯全无。晚上7时多,小王到萌萌宿舍阳台下,转悠了10多分钟,希望等到女友出现,但这愿望也落空了。

“我等到凌晨12时,以为她会给我回消息,结果一直没等到。第二天早上,她也没给我解释。”小王说。

“当天是外公生日,我没像往年那样打电话给外公祝寿问好,让家人很担心,爸妈半夜还在给我打电话。”萌萌说,这次实验她的最深感受是,手机已经成为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习惯了电子支付,萌萌在学校已经没有携带纸币的习惯。实验那天,因为没用手机,早餐她连杯豆浆都没买到。

得知女友参加无网实验,小王表示不理解:“不提前给我说一声,我一整天都在给她发消息,然后各种猜想,让人很生气!”

■不少时间浪费了

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吗?吴洁同学对记者说:“当然不是。放下手机,有更多时间去看会儿书,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出去走走……我觉得时间突然变多了。”

实验当天,吴洁为了防止自己禁不住网络诱惑而破坏规则,就和同学们结伴走进了图书馆、自习室,用学习来度过没有网络而突然增多的时间。

吴洁注意到,除了看书,参加试验的不少同学通过锻炼来打发时间,“平日不少同学抱怨没时间锻炼,脱网之后才发现,其实不少时间都被浪费了。”

记者了解到,经过没有网络的一天后,68名同学最一致的反馈是: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有时会有一点不方便,但是,时间变多了。

■找不到上课的地方了

当天,熊锴晨同学在日记里写道:

“仅仅到了晚上11点,我就从容不迫地打开了手机。我已经猜到,在未使用任何电子通信设备的今天,将留下一大堆复杂的事情要我去处理。那天有太多人想找到我,可是我仅仅将手机一关,我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日记还写着:“重庆的冬天可不是起床的好季节,没有闹钟的早上,能否准时起床更是难题。那天,我差一点迟到了。赶往教室那一刻,我才发觉,我们生活中的太多物件正在被电子设备代替,除了闹钟,还有电子课表。如果不是提前用纸记录了今天上课的地方,我想我真的很难找到要去的教室。”

■手机打不通急死了

戴梦洁同学没能完成无网实验,她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无网的煎熬:

“23日晚上,没等到晚上12点我便早早睡了。24日一早醒来,已是上午8点,习惯性地摸向床边手机,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消息。突然想起,今天一天都不能用手机,好在这24小时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总算心里有了点安慰。”

上午有课程学习,戴梦洁有其他事情干着,突然感觉手机没那么重要了。中午下课后,她实在有点按捺不住了。

日记写道:“没了手机也不能点外卖。朋友找不到我会不会着急?要是他这样跟我失去联系,一直不回消息,手机也打不通,那我一定着急死了。想到这里,我赶紧打开手机,真的有点迫不及待。手机上的确有朋友发来的许多消息,不仅如此,还有朋友的男朋友发来的消息:我已经12个小时没有联系到她了,手机也打不通。我一一回复后,又关闭了手机。”

下午最后一节课没课,戴梦洁待在寝室,由于不能使用互联网,她感到实在无趣。日记写着:“我想起今天爸妈正好从外地旅游回来,一方面担心他们,一方面自己也确实很想用手机,就打开了网络,和爸妈聊了好一会儿。反正我已经用手机了,不如再看会儿视频吧。我有些自暴自弃地想着。没有网络,一个室友竟然干起了平时都没有干过的折花,另一个室友在看书学习。干着其他的事,也就没有那么想念手机了吧。”

■通过失去发现拥有

设计这次实验的,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珮教授,也是同学们的新闻写作课教师。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进行无网体验,李珮教授建议实验之前不告诉身边人。参加实验之前,68名同学也都没有将情况告知家人。

实验结束后,李珮统计,68名同学不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电子设备(不包括手表)、不上网,都超过12个小时。超过40名同学完成了24小时无网实验。

家人自然担忧,甚至有学生家长联系学校,询问孩子下落。同学们一致表示,在得知真相后,家长们都表示了支持和理解。

李珮告诉记者,无网实验不是一场游戏,是一堂实践课。“事情虽然过去了一周,但无网实验带来的后续影响持续发酵。”李珮发现,因为这次实验,同学们也在思考如何用好手机这个通信、学习、生活工具,而不仅仅是把它当通信和娱乐载体。

按照李珮设计,同学们不管是否完成实验,都要写下体验过程,并以新闻稿形式提交到课堂上分享。“分享体验,也是新闻采写课的一次尝试。”李珮要求同学们分享后,根据分享中发现的线索,重新采写一篇新闻稿件。

“手机和网络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李珮建议,低头族可以尝试断网24小时,通过失去,发现拥有的意义。

(任君)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