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鹰城名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倾情演艺六十载 此生钟爱是舞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表演名家孙连久:
倾情演艺六十载 此生钟爱是舞台

大图:孙连久的幸福生活;小图:11月26日上午,孙连久与老伴在小区休闲。
 

今年10月17日,76岁高龄的孙连久赴鲁山参加电影《棒槌萝卜狗》的拍摄。拍摄之初,孙连久在全身心投入表演时意外摔伤。半个月医院治疗刚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再次赶到拍摄现场,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坚持把剩余的几场戏拍完,其敬业精神让整个剧组人员为之感动。

1956年,孙连久随父母举家迁到平顶山。1957年,他们全家六人前往北京,代表我市参加全国“第二届煤矿业余文艺汇演”。1959年,我市组建平顶山市豫剧团,他成为剧团第一批演员,直至1993年调入市群艺馆工作,后于2000年退休。

从来平之初的翩翩少年,到如今年过古稀的长者,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退休后,孙连久一直未曾离开他钟爱的舞台。六十载演艺生涯,他涉足戏剧、小品、影视表演多个艺术门类,塑造出为数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就斐然:他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后传》曾进京连演30场,他主演、导演的多部小品荣获省级或国家级奖项,他参演的电视剧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的孙连久,早已成为名闻鹰城的表演名家。艺坛耕耘六十载,荣誉和光环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坚守和付出、怎样的艺术人生的感悟?

□本报记者 王春生/文 张鹏/图

追忆往昔 孩童时代的悲情和感动

11月22日上午,一场纷纷扬扬的初雪让市区气温骤降。在华府小区一居民楼八楼,记者刚出电梯门口,孙连久老人已开门迎候,“这么冷的天你还过来,快进来暖和暖和。”见到记者,他热情相邀。面色红润,身板挺直,一头黑发,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对此,他朗声笑道:“头发白了很多,前段时间演戏时染的。”

由于参拍《棒槌萝卜狗》时摔伤,孙连久受伤的右腿行动时仍不敢太用力,但他仍坚持沏上一壶热茶。“喝茶,咱们边喝边聊。”他说,摔伤后大儿子专门把他从剧团家属院接过来住,“这里有电梯,上下楼方便。”

谈及从艺经历,他说得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说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我都记得很清楚,那时的生活真是很苦、很艰难。”1940年出生在河北唐山矿区的孙连久是家里的老大,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全家六口人靠父亲一个人下矿井养活,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为贴补家用,孙连久有时要上矸石山捡煤核,“大冬天手冻得裂了很多很深的口子”。尽管如此,家里的窘境仍难改观。他说,他其实有三个妹妹,其中一个妹妹因患百日咳无钱医治而悲惨离世。“那时候一支盘尼西林一袋面啊,穷苦人家谁能买得起?”他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小妹连病带饿时一直在喊,“妈,我饿,我吃馍,吃白馍”,“可哪儿有啊!?”说到这儿,他一阵哽咽。

1948年12月12日这天,唐山迎来了解放。解放第二天,解放军就拿着钱、粮到他们家慰问,“扛着一袋面进家的,那个时候都缺少粮食吃,真是救命啊!”他激动地说,他母亲当时就流着眼泪告诉他们兄妹几个:“咱啥时候也不能忘共产党,不能忘解放军啊!”说到这儿,七十多岁的孙连久热泪盈眶,“这事我提起来就常常掉眼泪。那种感恩的心情就这样扎了根,以后搞文艺宣传党的政策全是发自内心的。”

举家来平

荣耀的“文艺之家”

1956年6月7日,孙连久的父母孙福新、陈淑珍夫妇响应国家号召,举家来到平顶山,支援国家煤炭基地建设。诸葛庙矿是当时的第一座矿井,孙福新依旧干他所熟悉的井下采煤和回收木柱工作,他沉浸在翻身解放带来的喜悦中,身上迸发出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激情。工作之余,读过私塾的他学着创作快板书,哪个采煤队产量又创新高了,哪个采煤工又创纪录了,孙福新都要把那些先进事迹写进书里广为传诵。

“老父亲那么提劲儿地工作、创作,就是受感召要报答党的恩情。”孙连久说,来平时他16岁,正上初中,受父亲影响,他们兄妹几人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说快板、唱评剧,很快也能随父母一起在矿区进行表演。

建市之初,我市没有一家专业的演出团体,孙福新夫妇带着儿女们到处说唱,名声越来越响。孙连久说,当时的报纸还整版登载过他父亲创作的快板专辑,并配发“向孙福新学习”的社论。

来平第二年,孙连久进入当时的平顶山矿务局二矿工作,“那是咱平顶山第一个移交生产的矿,我是第一批工人。”孙连久说,当年全国煤矿文工团下来辅导,他们全家被抽出来准备节目,代表平顶山矿务局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煤矿业余文艺汇演”。他们创作、表演的快板书《卫星飞上天》,作为优秀节目被选送至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那次演出。北京市市长彭真等领导看完表演后,还专门在北京饭店宴请了他们一家。

“我们全家能代表平顶山去北京演出,很荣幸啊!”提及50多年前的这段经历,孙连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自豪。他还记得,演出后一位白胡子老头登台抱起他的小妹孙玉芬称其“小妹妹”,后来煤炭部一份文艺杂志上刊登过这张照片,他才知道那位老者是徐特立。

1958年,我市第一任市长潘邦彦专门向他们全家赠送锦旗,授予“文艺之家”的荣誉称号,表彰他们在文艺方面的突出贡献。

潜心学戏

跻身一代戏剧名家

1958年,我市成立文工团,孙连久和弟弟孙连清成为文工团演员,兄弟俩如鱼得水,唱歌、唱评剧、说快板、表演样样精通。

1959年,西华县重建豫剧团40多名演职员整体调到平顶山,我市将文工团和重建豫剧团合并,组建“平顶山市豫剧团”,孙连久成为市豫剧团第一批演员。进入豫剧团,从小说惯唐山话的孙连久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不会说河南话。他这个唐山“老坛儿”,道白全是不豫不京的腔调,经常是一开口就是浓浓的唐山话,让大家听得笑出了眼泪。

采访中,孙连久说的是一口极流利的河南话,“那时候真是不会河南话儿,不会咋办?慢慢学啊。”进入剧团后,团里的薛兰芳、梁振启、黎清梅、张春祥等几位老师,都曾手把手、一字一句教过他。

在老师们的倾力帮助下,他进步很快。两三年后,他和剧团里的黄文博、杨翠兰等青年演员被选送到省豫剧三团深造学习。

他主要跟随豫剧《朝阳沟》里栓保的饰演者、著名戏剧演员王善朴学戏,相继学会了准确的发声和用气方法。孙连久说,像《朝阳沟》里“咱两个在学校”这段唱腔,王善朴老师曾专门教他,“豫剧和唱歌不一样,你得改变发声方法,豫剧用喉头音多,唱歌讲究共鸣。”他边说边将两种唱腔都唱了出来。

当时王善朴老师特意支招儿,让他每天早上去公园吹树叶,“拿片叶子嘴吹鼻吸,还得急吹急吸,我吹了四五十下头晕,后来一直坚持,能吹到三五百下。”这种急换气的方法让他受益匪浅。王善朴老师还指点他学会用丹田之气。孙连久说,唢呐艺人有时能吹上几分钟不换气,其实用的就是这种急换气方法,而著名戏剧演员海连池演戏时的长笑技巧,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他“打下了很扎实的发声用气的基础”,“人家唱歌,连唱三四首不得了了,我们有时连唱一个多小时,没气没腔顶不下来。”在唱腔方面,他还得到了豫剧三团著名唱腔设计名家鲁本修的悉心指点。

1963年,他正式拜师豫剧名丑高兴旺,专门学习《卖布》《喝面叶》等经典丑角戏。

“丑角戏外在的东西多,这属于德国布莱希特由外到内的表演体系,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主张由内到外,梅兰芳大师则是内外兼备,内心有体验,外部有表演。”采访中,没有进过专业院校的孙连久对中外表演体系的熟知让人惊讶,他笑言这些都是从书报杂志上学来的。他在学戏、演戏期间,曾连续15年订阅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刊《戏剧艺术》,“当时河南很多戏剧导演去上戏进修都爱看这类杂志”。

就这样,潜心苦学的孙连久在市豫剧团的30多年时间里,相继担任演员、演员队长、副导演、导演、副团长等职,前后主演、导演过古装戏、现代戏多达30余部,面相俊朗的他扮演的都几乎全是主要角色。

1985年,孙连久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后传》进京演出,一个月的时间连演30多场,成功地塑造了唐成既幽默诙谐又善良正直的形象,受到北京文艺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评价道:“唱做俱佳,不论表情、声音、气质,都保持了观众心目中这一形象创造的连贯性。”

角色转换

小品影视表演扬美名

1993年,孙连久调任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踏上了小品、影视表演之路。尽管戏曲表演与小品、影视表演有很大区别,但善于学习的他在新的艺术领域同样做得风生水起。

迄今为止,孙连久已表演、导演过30多个小品,其中他主演的小品《人到老年》获全国牡丹奖金奖,小品《双休日啊双休日》获全国群星奖辅导奖,主演的《藏爹》等多个小品获省小品大赛一等奖。影视表演方面,他同样有不俗表现。2003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荣誉》中,他出演公安厅长邵厅长一角,成为我市参演作品最早登上央视一套的演员。随后,我市出品的本土电影《摊牌》《女大学生部落》和电视剧《心结》等作品,他相继参与导演或饰演重要角色。

对于后来涉足的小品、影视表演,戏剧表演出身的他坦言一开始有些不适应,“戏剧表演更多的是程式化,‘巴哒呛’一个亮相都要做得很标准,而影视表演要生活化、自然化”,幸运的是,他在小品或影视表演中,与我市表演名家许大森、史华琦、贾世中等有过很多次合作,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孙连久感慨地说,最近十一二年来,我市磨炼出一支很有团队精神和战斗力的影视创作、表演团队,“本地演员齐上阵,在外面请一二个主演就能拍出很有水准的影视作品,这在全省也不多见。”他希望这样的团队协作精神能永久地传承下去,使我市影视艺术创作能有更辉煌的业绩。

回顾从艺这六十年,孙连久称“多少付出,多少回报”,自己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众多名家名师全心传授技艺、众多从艺朋友的支持和帮衬分不开。

他很欣慰,受他的影响,他的后辈大都爱上了艺术表演,其中大孙女孙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参与电影制片、宣传等,二孙女孙萌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参加工作四年已出访二十多个国家,下个月要去美国百老汇演出,“这些孩子赶上好时候了,我曾经的梦想让这些孩子们给实现了。”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