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社区·图说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快乐的骑行老头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乐的骑行老头儿

孙安骑在他的单车上
出发前,老孙细心地检查装备。
 

□本报记者 杨元琪 文/图

最近几年,我们身边的骑行族越来越多,他们当中有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也不乏白发苍苍的银发族。年过七旬的孙安就是一位白发骑行者,他已经把骑行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犹如吃饭和睡觉。用他的话说就是:“哪天不骑车出去转转,就感觉少了些东西。”

筒子楼里骑行侠

邀约采访孙安,记者足足等了一个星期。因为他经常不着家,整天骑着自行车“浪迹天涯”。11月18日一大早,记者在湛河区马庄街道电力社区见到了老孙,他前一晚才从许昌鄢陵骑行回来,这一趟他和老伙计们跑了5天。

老孙的家就在这幢上世纪70年代所建的筒子楼里,两间屋子,一间做卧室兼客厅,另一间做厨房兼餐厅。

老孙今年75岁,祖籍登封市。1966年初,小学文化的他被招进北京送变电公司工作。从学徒做起,他成了一位外线电工,通俗讲就是干爬线杆、接线头的活儿。到北京没多久,他又前往四川支援建设。1969年调往原河南省电力四处工作,1971年调至原平顶山市电业局工作,直至退休。

1976年,老孙在市区五一路检修时遇到险情,从5米多高的电线杆上坠落,造成左膝粉碎性骨折,休养了一年多时间才回到工作岗位上。1986年,他提前退休后又被多个单位返聘为安全员,直到2013年底正式离开工作岗位。

一辆单车闯四方

老孙家里陈设很简单,除了斑驳的老式家具外,门口放着一辆折叠自行车。他坐在床头侃侃而谈,说起自己两年来的骑行经历,还拿出一沓照片给记者看。

对于为何迷上骑行,老孙说:“算是缘分吧,我这个人爱好不多,听别人介绍说骑车能锻炼身体,我就也想试试。”

2014年初,老孙在湛河堤散步时遇到几位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的老同志,受他们的影响,老孙也加入了骑行队伍。他前后花4000多元购买并改装了一辆山地车,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加装了电力辅助装置。“我上年纪了,蹬不动就用电,省得掉队。”老孙笑呵呵地说。

头一年加入成为骑行者,老孙就完成了8000多公里的里程,最远的一趟跑到了山东威海,返程又绕道安阳、洛阳、三门峡,历时将近40天,全程3700多公里,游览了省内外的众多名胜古迹。

后来,老孙又和伙计们骑行去了安徽黄山、湖北丹江口、陕西西安、山西长治、山东聊城等地,不仅开阔了眼界,还锻炼了身体。如今,老孙加入了我市的老年人骑行组织,经常邀上三五好友出行,近则二三百公里,远则上千公里。不远游的时候,老孙就和伙计们在市区周边骑行,每天上午8点出发,从神马大道行至许南路,然后北行到程平路口拐至平安大道,最后沿新华路回家,全程大约40公里,历时不超过3个小时,到家不影响做中午饭。下午的时间,老孙和老伙计在湛河堤上打扑克牌,大家有说有笑,一天时间充实而又快乐。

收获健康和快乐

聊到骑行两年多来的收获,老孙说了两个词:健康、快乐。75岁的老孙看着很结实,面色红润,精神头十足。记者采访当天天气阴冷,街上不少年轻人都穿上了羽绒服,但老孙进出家门都只穿着一件小薄袄,上楼梯比记者还要麻利。

正当记者与老孙相谈甚欢时,他老伴儿张伦回来了,这是一位体态微胖、面带喜感的老太太。她简单地向记者问了好,放下手中的菜,掂起一小袋大米说道:“你们聊,我去炸爆米花了。”然后就转身走出了家门。

“一出去就是十多天,都上年纪了,你不怕家里人操心?”记者问道。“没事,我心里有底,咱出去不逞强,只要能跟上队伍就行。”老孙说,每次出行前,伙计们都会提前做好计划,绝不打无准备之仗。路上大家互相照应,该休息就休息,不挑战身体极限。外出的每个晚上,老孙都会打电话报平安,问问老伴儿的情况。

聊了一个多小时,老孙有些坐不住了,他说自己与伙计们约好了,要参加一个小聚会。到楼下后,老孙检查了自己的装备,里程表显示今年以来已行驶了近6000公里,其中近4000公里是人力蹬出来的。

戴上帽子,挥挥手,老孙又出发了。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