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微历史
中国人的“恐高症”
立 冬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人的“恐高症”

 

□王国梁(河北保定)

白岩松曾在《写给儿子的人生信件》中说:“不争第一。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作者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人。可是,在文章背后,我们看到了白岩松在世事历练后一种处世态度的总结:不要当第一,以含蓄内敛的姿态来生活,是一种人生智慧。

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似乎有一种“恐高症”。在高处的风口浪尖的位置,危机四伏,常常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导致的结果是孤立无援、四面楚歌,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

处在高处的常常是那些才华出众者。一个人的才华如囊中之锥,想掩饰都难。杨修恃才放旷,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当他得意的笑容还挂在嘴角时,就招来了杀身之祸。他高调张扬,且不说他的“同事”怎样看他的狂傲,连“领导”都看不惯他的自作聪明。他的死告诉后人:才华有时候是害自己的迷药。才不可露尽,露出来的锋芒把别人的眼刺得不舒服,随即也伤了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在职场上,总搞得自己很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李白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因诗名卓然而立于众人之上。当众人仰望的目光托举着他卷入权力纷争的漩涡,登上尔虞我诈的政治舞台后,他依然两袖飘然,洒脱地游走在自己构建的浪漫楼宇上。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招来忌恨,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谗毁。他虽有上青天揽明月之志,最终不免叹息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历史的一把辛酸泪,道尽了古来圣贤者的寂寞。这些“高调主义者”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澜。所以,有人提倡低调处事,远离危机四伏的高处。

而在西方,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勇当强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小时候,父亲教育她:永远坐在最前排,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成为第一。她总是把“第一”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所在群体里最优秀的。她身上高贵脱俗的气质、自信优雅的笑容,使她拥有了持久的个人魅力。有人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前者同情弱者,后者崇尚强者。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勇当强者,让崇尚强者成为一种文化?

历史已经湮灭在尘埃之下,现代社会给人们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给了人才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果一味低调,人生少了慷慨淋漓,少了快意恩仇,该是多么乏味!所以,摒弃“恐高症”,靠自己的拼搏进取,登临绝顶,一览胜景,体会别样的风光,那才是胜利者的姿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