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以四部委联合下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为标志,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动。
媒体萃取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将取消药品加成”,二是“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患者负担总体不增加”。可以说,这两点是改革的关键,也是公众的诉求点。
中国医改已行进了近20年,人们越来越明白,医疗改革成功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医生和患者、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与享受者的安全感与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与每年医疗改革的纸面成果远未同步。
医生诊疗费用的低下与药品加成的过高,共同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现状。它保证了公共医院在数据上的收支平衡,却导致了“大处方”“新特贵药”“过度医疗”等现象的出现,让医生和患者都容易成为扭结的医疗制度引发的社会冲突的受害者。
此次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剑指以药养医,意在建立医患关系双赢的局面。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近60%的情况下,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兜底式的医疗保障,还需要贴合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的医疗服务。“负担总体不增加”很好,钱花得值、花对了地方也很好,关键是要让就医过程变成一个高效、合理、讲明规则、有尊严感的过程。
医生的诉求也值得重视,因为在具体医疗服务中,医生是诊疗行为、医患关系的主导者。摈弃以药养医产生的损失,不能由医生群体代偿,相反,合理提升医生收入、建立价值正向的激励机制本身就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成熟的社会里,对人的智力的付费要远高于对物的付费。而那些兼具重要社会功能和人文象征意义的“头脑”,更应该获得一种价值认可。医生是教育周期最长、从业门槛最高的职业之一,是一个社会里在智力和责任感上都应处在“塔尖”的精英群体,给予他们体面的收入和正向的规则,是建立彼此都有尊严的医患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