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社区·图说故事
3上一版
 
隐藏在城中村的古院落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6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隐藏在城中村的古院落
探访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
▲堂屋前的“百岁”香椿树
▲马梅荣抱着孙子在老宅院里玩耍
▲过厅门前杂草丛生
▲陈长山在查看老宅受损情况
●过楼后墙上已经出现裂纹
 

□本报记者 杨元琪 文/图

陈家大院坐落在湛河区马庄街道铁炉社区,始建于清中晚期,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分门楼、正房、东西厢房及宅院,共有房屋62间。整体建筑宏伟,保护良好,院内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良,具有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风格。2012年9月,由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初,陈家大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陈家大院修缮保护、规划方案已通过省文物局评审。

昨天天气有些阴沉,记者穿过城中村间的崎岖小道来到陈家大院。陈家后人陈长山正在大院过楼里研究家族历史,斑驳的墙壁上悬挂着族谱,他指着自己的名字说:“从世祖陈孔和算起,我已经是第十代人了。”陈长山言语间带着几分自豪。

过楼里弥漫着木头霉变的气味,一层地面铺着青砖,二层地板是四指厚的木板,走在上面吱吱作响,让人有些害怕。房梁乌黑发潮,个别地方布满裂纹,有些椽子也已弯折破损。

整座大院的连廊已被隔断,形成数个院落,进出只能走大院东墙外的过道。过厅位于过楼与门楼之间,所在的院落大门紧闭,门上留着一个方孔,院内的杂草有一米多高,厅堂前的立柱有明显的裂纹,红漆木门也是斑驳不堪,但屋檐上的石雕仍清晰可辨。老陈介绍说,过厅是古时会见客人的地方,相当于现代居所的客厅。

过楼再往后就是后宅,目前仍居住着陈家后人。堂屋为三层结构,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巍峨矗立。东西厢房均为两层结构,如今只剩东厢房了,被当做灶火和粮间。老陈说他1958年上小学时还在东厢房住过一段时间。西厢房原址上已盖起两间水泥平房。

年届八旬的马梅荣老太太嫁入陈家已有60年了,育有两子四女,目前与小儿子陈二红居住在大院里。“嫂子,前两天下雨咋样,房子漏不?”陈长山问道。

“房顶有个大窟窿,也不知道啥时候修房子。”马梅荣有些怨言。堂屋正厅摆着一张两米多长的红木条几,表面油光发亮。条几前放着两把太师椅,是马梅荣的嫁妆之一。为了避雨,堂屋一层天花板上撑起了塑料顶棚,通往二层的木梯上堆着杂物,马梅荣说已经好久没人上去过了。站在堂屋门口向东看,可以看到一座未完工的高楼,与青砖绿瓦形成鲜明对比。

院子里有一棵一搂粗的香椿树,已有上百年树龄,枝叶浓密,犹如一把大伞罩着整个院落。树上还结着成串的香椿子,远远看去就像是青葡萄。

记者正要离开,陈二红带着大儿子外出摘桃回来。陈二红今年43岁,在老宅出生、长大、成家、育儿,他对老宅有着很深的感情。

堂屋后是一片菜园,老陈说这片地曾经是大院的后花园,原来亭台林立,现在连痕迹都找不到了。

记者在探访陈家大院之前曾询问过不少马庄街道的居民,很多人都听说过陈家大院,但并不知道具体位置。大家感叹,最近几年城市变化太快,曾经的小村庄里,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一座座高楼大厦,故乡的面貌正日渐模糊。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