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物件·寄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收音机成了 她割舍不了的“爱物”
“对望”的 狮形烛台
武华保存樟木箱子50多年
线索征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历了那万人空巷听《岳飞传》的年代
老收音机成了 她割舍不了的“爱物”

 

□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郭晨 文/图

“这台老式收音机在我们家40多年了,当年是凭券托熟人购买的。在那没有电视的年代,它陪伴我和爱人度过了许多幸福的岁月。”昨天上午,在市区湛南路东段罗惠英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一台颇有年代感的海燕牌收音机。

72岁的罗惠英是晚报的忠实读者,她与残疾儿子相依为命、乐观生活的故事,晚报曾经报道过。罗惠英生活俭朴,很多老物件都舍不得扔掉,屋子里堆了不少上世纪需要凭票凭券购买的东西,比如斜梁自行车、老式缝纫机。

她家卧室的桌子上还有一台非常老的收音机。长方形的塑料外壳,显示屏的上方是烟花图案的音箱包装,黑色的调频旋钮在显示屏下方(如右图)。与旁边放着的掌中宝型的小收音机一比,它绝对是个庞然大物。插上电源,再一调频,电台主持人浑厚清晰的声音便传了出来,它依然能用呢。

罗惠英说,她小时候就喜欢听广播。初中时,学校广播站一转播“星星火炬”,她就跑到操场边去听。从那时候起,广播就像种子一样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后来长大结婚了,爱人也喜欢听广播,他们经常一起收听广播剧。

上世纪70年代,罗惠英先是花10元钱买了个小半导体,后来又托熟人凭券买了这台海燕牌立体声调频收音机,她记得价格是100余元。“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二十七块五,你李伯(罗惠英的丈夫)工资是二十八块五,我们是攒了好长时间,才买得起呢。”想起当时的痴迷,罗惠英忍不住笑自己怎么那么舍得。

后来,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热播,她家的这台大收音机派上了用场。罗惠英经常搬个凳子放在院子里,把收音机放在上面,邻居们搬着凳子坐下来聚精会神地一起听。“那是个万人空巷听《岳飞传》的年代,那时候普通家庭都没有电视,我家住在开源路原市二轻局的家属院里,大家住的都是小平房。”罗惠英不无得意地说,“这收音机可成了俺家一个宝啦。”

不幸的是,1996年,罗惠英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独自养育长年患病的儿子。“老伴儿去世后,好多东西都送人了,唯独这台收音机是永远不能割舍的‘爱物’。”她伤感地说,因为看到收音机,就会想到故去的老伴儿,想到那些一起收听广播的幸福时光。

罗惠英是个爱学习的人,她通过收听广播长了不少知识,收音机成了她的良师益友,而她也经常给许多广播电台投稿。她从卧室搬出一个纸箱子,里面装满了红色的荣誉证书和书报杂志,那是她这些年投稿的“成绩”。1999年,她被平顶山经济广播电台聘为节目监听员;2000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开播50周年之际举行“我与广播”征文,她写的《我与广播的情缘》荣获了二等奖……

不知何时,这种台式收音机悄悄“退伍”了,收音机变得越来越小,因为方便携带。“曾经有一次,有人来看我这台老收音机,出60元想买走,我不卖。”罗惠英说,总而言之,她对这台老收音机有种割舍不了的感情。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