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江苏盐城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风速达到了惊人的73米/秒——这个速度已接近中国高铁的速度。从此次灾后的救援来看,各方的反应和行动都非常迅速,但此次灾害进一步凸显,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十分必要。
据财经网报道,没有任何征兆,江苏盐城很多人的命运,在2016年6月23日下午被改变。
——板湖镇孔荡村,72岁的孔宪荣和往常一样,习惯在饭后睡一会儿,约13时30分,他被外面的雷惊醒了。起床后,他关好门窗。雷声越来越大、天越来越暗、风越来越大。约14时28分,孔宪荣家的门抵挡不住外面的风了,锁上又被吹开,他不得不用自己的身体顶在门后面,但很快墙壁倒塌,他的右脚被压折了。
——硕集镇计桥村,54岁的崔开健在太阳底下晒小麦,约14时,天气由晴转阴,开始下雨。崔开健赶紧将小麦装到袋子里,但才装到一半,雷电、冰雹、大风呼啸而来,他只得丢下未装完的小麦跑向房间,边跑边喊“不得了,不得了”,崔开健将82岁的母亲抱出房间,用身体护在母亲身上,没多久,屋顶被风掀掉,掉落的瓦片砸伤了他的腿和腰。
——陈良镇新涂村,约14时,天气骤变,“白天像晚上一样黑”,薛其岗和妻子丢下手中的农活往家里赶。到家后,两人关紧门窗。风雨越来越大,屋顶被打得砰砰响,两人不知所措,依偎在一起。约14时32分,屋顶被掀开了,瓦泥俱下,两人往外跑,被掉落的瓦片砸伤。不久,家中三间房倒塌了。
官方通报称,6月23日14时30分左右,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盐城市阜宁县的陈良、吴滩、硕集、板湖、新沟、金沙湖、花园等7个镇区22个村遭受龙卷风、冰雹、特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袭击。
“真凶”是龙卷风。气象专家调查组于6月26日发现,“6·23灾害”的龙卷风,其强度接近于最高级,此次龙卷风的风力已经“爆表”,超过了最强的17级。专家组估算,此次龙卷风的风速达到了惊人的73米/秒——这个速度已接近中国高铁的速度。
在阜宁人记忆里,龙卷风上一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还是在50年前。很多阜宁人从上一辈那里继承了对龙卷风且略显迷信的描述方式:“龙卷风就是龙在吸水。”
这一次,龙卷风自西北向东南,以阜宁县城为中心,在苏南沿海划了个对勾。记者沿着龙卷风的路线走,沿途所见,房子坍塌、树木折断,甚至有汽车被大风刮入沟中,几吨重的集装箱被扭曲,水泥船舶倒扣在岸上,有电线杆从中折断,倒在田间……
■“白天像晚上一样,世界末日来了”
据记者了解,孔荡村是此次龙卷风肆虐阜宁的起点,该村有5个小组,近200户受灾,其中100多户房屋完全倒塌,400多亩钢架大棚损毁,1人死亡、21人受伤。
作为此次龙卷风的另一个“重灾区”,硕集镇计桥村四组的村民崔立柱目睹了龙卷风来袭的全过程。“从起风,到龙卷风,再到风停,大概持续了20分钟,像是世界末日来了。”崔立柱向记者描述。
当崔立柱躲在床底下躲避龙卷风的时候,30岁的黄丽则被困在阜宁县开发区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厂区的废墟中。
当日14时30分左右,黄丽正在公司洗手间,在她蹲下去上厕所的一刹那,屋顶突然掉下一块铁皮,砸在她前方,她提上裤子就往厂区跑。电线杆已被吹倒了,厂区内停电了,一片漆黑。黄丽凭着感觉摸黑从厕所走向厂区,没几步,她就被通向厂区的活动板房砸倒了。
“活动板房第一次倒塌的时候,我身体被墙压住了,但还可以动,很快板房另一面墙也倒了,我就动弹不了,只能奋力将头伸出来,喊救命。”有同事听到黄丽的呼救就过来帮忙,但他搬不动压在她身上的砖块,黄丽发现这位同事也是头破血流。
黄丽在废墟中被压了大约30分钟才获救,这是因为公司受灾极为严重——据媒体报道,该公司有4万平方米厂房损毁、4人死亡、多人被困。
在“6·23灾害”的几个“重灾区”,目之所及,房屋倒塌、碗口粗的树被拦腰折断、电线全部耷拉在地上,每一个灾区都像是灾难电影中的一个场景。
截至25日下午4时,江苏盐城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共造成99人死亡,受伤846人。民政部门数据显示,倒损房屋1347户3200间,两所小学房屋受损,损毁企业厂房8栋,毁坏农业大棚面积4.8万亩,城东水厂因供电设备毁坏已中断供水,部分地区通信中断,40条高压供电线路受损,射阳县倒损房屋615户,电力、通信杆线受损严重。
■老人留守的村庄
盐城有着江苏最长的海岸线,但当地交通并不十分发达,至今没有高铁,也没有优良海港。上世纪90年代末,盐城范围内国企大都倒闭,民营经济也很孱弱,所以当地的中青年人基本都在外地谋生。在受灾严重的阜宁县,有着“长寿之乡”之称,当地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极少看到青壮年。
记者走访阜宁的几个“重灾区”发现,受损严重的房屋以一层砖瓦结构的居多,两层的楼房受损情况较少。由于村子里的房屋多为一层的砖瓦房屋,两层的楼房较为少见,所以受损房屋数量颇大。
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多在60岁以上,自救显得很困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老人在龙卷风来临之前,普遍采取的应对办法是:首先将门窗锁好,发现门窗根本挡不住风后,多采取拿物品或身体挡住门的方式去御风。
在龙卷风来袭时,72岁的孔荡村村民孔宪荣,先是用书桌去挡门,防止门被风吹开,后又用身体抵门,最终被坍塌的墙壁压折了右脚;村民孔宪成第一反应也是叫老伴一起拿身体顶住房门,龙卷风将他家门前50米远的大棚卷走,大棚的铁杆打到房门上,两位老人才开始逃生;75岁的崔飞和74岁的徐永梅两口子,也是选择用身体挡住大门,结果房屋倒塌后,两个人的头都被砸破。
阜宁县人民医院(南院)是灾后接收伤者的一个主要医院。记者在6月24日获得一份该院伤者统计清单,一共有51人,其中60岁以下的仅14人,超过70岁的有24人,最长者有两位,均为92岁。有几位老人在辞世前,因子女不在身旁,甚至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由于老人众多,缺乏自救能力,灾后乡镇干部立即分散开来,逐户排查、帮忙,把一些独居老人接到就近的安置点。阜宁官方在6月26日的一次通报中称,该县紧急转移安置26831人。另据记者了解,当地鼓励受灾群众首选投靠亲友,对没有适合亲友投靠的,则统一安排到临时安置点。
从6月23日傍晚开始,盐城和周边县市就赶来了穿着不同制服的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士兵,开始清理灾区还能用的财产,抢救还没被淋坏的粮食,排险和清障。
6月26日,佩戴有“省住建厅危房排查工作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只对房屋受损情况进行登记,下一步还将组织专家鉴定,“可以维修的则维修,不能维修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将按拆除处理,至于房屋已经倒塌或无法维修的灾民如何重建及安置,将在近期拿出方案。”
■倒逼预警系统建设
经历历次大灾之后,中国的救援体系已日趋成熟。
此次灾害发生的当天20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国家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率领由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组成的国务院工作组连夜赶赴灾区,指导和帮助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江苏省政府则于6月23日19时50分启动省级一级救灾应急响应。
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在6月23日连夜安排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地的国家级医疗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做好准备,随时根据需要赴江苏灾区支援,并于6月24日早从北京、上海派出6名国家级医疗专家赶赴江苏指导和协助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江苏省、市、县卫生计生部门也立即启动了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此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交通运输部均在第一时间参与到救援当中。
记者28日从江苏省电力公司获悉,经过不间断抢修,停电居民户全部恢复供电。
从灾后的救援来看,各方的反应和行动都非常迅速,但此次“6·23”灾害进一步凸显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重要性。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务院主导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但一直到2015年5月,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业务才正式运行。2016年5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全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推进会举行,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会议上称,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应急办组织协调、气象部门承办落实、多部门协作推进、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集约、高效、共享、共赢。
在江苏,气象部门负责全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不过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灾民均表示,他们并未收到“6·23”灾害预警信息。
阜宁当地一位官员向记者解释,当地其实有一套很好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如果预警信号达到了橙色(严重)和红色(特别严重),我们会通过移动和电信,将信息发给当地居民,但如果预警信号只是蓝色(一般)和黄色(较重)就不会发信息。”而6月23日,在龙卷风灾害袭击之前,当地气象部门预报的均为“黄色预警信号”;龙卷风之后,气象部门才将预警信号变更为“橙色”。
上述官员表示,即便预警信号是橙色和红色,很多村民因为年纪较大也不一定会看到信息。“村民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通过电视播放的天气预报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他表示,“想预警也没办法提醒了,只能采用人传人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
近年来,“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已经越来越常见。气候变暖导致我国龙卷风等极端性天气事件频发,如今年广东汕头、海南文昌等地出现龙卷风,引发人员伤亡。频频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或倒逼各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进一步思考,如何让信息及时抵达“最后一公里”。
(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