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摘要┃跟那些靠拼关系、拼背景或者拼身体的人相比,孙大勇夫妇顶替他人学籍参加高考,不过是在一只利益大手拨弄下,被动配合着旋转。
近日,一封实名举报信打破了小县城江苏灌南的平静。信中称,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记者调查发现,当年顶替应届生学籍参加高考并最终化名生活多年的人不在少数。在特殊历史时期,仅灌南一县,就有千余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是当地相关职能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顶替他人学籍参加高考,一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一些考生比较多的省份实行预考制度,只有通过高考前的预考,才能参加高考。而在预考阶段,应届生的过线分数要比复读生低,复读生要提高预考通过概率,学校也有应届生升学考核压力,所以,这就共同导致了像孙大勇、汪昌梅这样的复读生用顶替应届生学籍的方法参加高考的现象。
很难说,孙大勇、汪昌梅从顶替他人学籍高考中获得了什么实际利益。照汪昌梅的说法,本来她的成绩就非常优秀,“预考成绩高出分数线100多分”,并且,顶替辍学学生的学籍参加高考,也是考前老师基于学校利益的特定安排,与她本人并无关系。
其实,对于孙汪夫妇20年来顶着他人姓名生活的遭遇,我反倒觉得也不应一棍子打死:出身贫寒的学子,没有窃取他人高考成绩,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并找到体面的工作,但就是因学校的暗中“助攻”、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与户籍管理的松懈,才导致了他们一直活在他人影子之下,终究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而这正是很多农家子弟的摇晃人生。他们目标清晰,命运却往往“沿洄难住”,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有捷径可走,他们往往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汪昌梅的老师让其签字时,她自然知道这是顶替他人学籍考试。但在命运面前,她很难去拒绝。
所以,套用一句烂俗的话,孙大勇、汪昌梅顶替他人学籍参加高考并导致20年来用别人的名讳生活,是大时代的小插曲。这算不上什么个人悲剧,但足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高考制度,对每一个想改变命运的人,都有着无可否认的指挥棒作用;学校为了升学率,也往往有钻制度空子的激励。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顶替别人学籍考上大学的人生也不好过。当个人改变命运的手段始终无法与其周遭的制度咬合,也注定一些人只能在努力之外,寄希望于更务实的途径来改变命运。跟那些靠拼关系、拼背景或者拼身体的人相比,孙大勇夫妇顶替他人学籍参加高考,不过是在一只利益大手拨弄下,被动配合着旋转起来而已。好耶坏耶?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