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霞
实习生 杨志慧
小时候,母亲专门给杨秀萍用手套线织了两条被单。如今,50多年过去了,杨秀萍母亲当时织的床单,一条洗坏了,另一条被她一直使用到了现在。5月31日上午,记者在杨秀萍家见到了这条用了多年的床单。
杨秀萍今年71岁,家住卫东区东安路街道鸿翔社区。当天,记者在她家卧室看到,这条床单长约两米,宽约1.5米,上面还有蓝白相间的花纹(如上图,本报记者 彭程 摄)。杨秀萍说,这条床单是上世纪60年代母亲用劳保手套线做的,那时物资供应紧张、生活困难,很多家有织布机、纺车。一家人的衣服及床单、被单等日常用品可以自己做。当时,母亲一共做了两条这样的棉布床单,她多年来一直使用着,一条床单几年前用洗衣机洗坏了,只留下了这一条。
“一副手套才能拆一两多线,制作时,先将手套拆开,分成一缕缕的线,再将线分成头发丝般细,然后浆染、织布、缝制,程序很复杂……”杨秀萍回忆说,做这两条床单时,她参与了拆手套和分线环节,母亲将她拆好的线织成了布。
“别看这条单子是手套线做的,它吸汗、结实还不掉色,铺在床上睡着可舒服了……”杨秀萍说,她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母亲给她织的这条床单却被她保留了下来,平日里用着它,仿佛母亲一直陪伴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