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何江只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意外”
“无人机”不能无人管
@微言博议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6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江只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意外”

 

□凤综

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何江,一个从中国湖南农村走出来的学霸登上了哈佛大学毕业演讲台,这是中国大陆学生首次获得如此殊荣。作为从几千哈佛研究生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有资格在毕业演讲台上演讲的学生,正是因为何江身上“中国人”“农村学子”“哈佛学霸”这三个标签,他成为国人关注、热议并为之骄傲的对象。何江家乡湖南宁乡宣传部门的一位官员在其省会媒体上表示,“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了,让孩子们的偶像不仅仅是娱乐明星、体育明星。”

何江似乎的确符合某种励志或者“讲故事”的需要。他长于中国湖南宁乡,年幼家贫,父母也没有多少文化,中科大才子(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哈佛全额奖学金硕博连读,科学巨匠庄小威弟子,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邀请写书。而他最受中国媒体关注的是其寒门的身份。一个农村学子获得哈佛大学授予的毕业生最高荣誉给了无数寒门学子一剂“强心针”。更重要的是,他似乎也扭转了人们对农村学子普遍存在的沉闷、自卑、胆怯等印象,显得异常自信且阳光。

寒门难出贵子?你看何江。代际传递,阶层固化?你看何江。教育不公?看何江。

在有些人将何江的励志经历当成一个所需要的故事背后,我不确定是不是有这样一些宏大的旨趣。如若是有,那么抱歉,何江这个故事,充其量只是中国教育的一次意外事件。

何江无疑是努力的。何江当然也比许多人更有资格感谢自己的努力。作为一名贫困农村学子,他没路子去择校,也没办法去拥有一切可以通过花钱才能获得的培训。他年少求学所处的湖南省,在网上所传“中国高考难度排行榜”上是被称为“噩梦模式”的省份。其中血汗心路,并非何江独有。

何江作为一次意外事件而存在的根本在于,仅凭个人努力而获得今日成就者,千万人中也无非何江一人而已。那些湮没的绝大多数,是他们不够努力吗?是他们的家庭不期待他们成才吗?显然不是。要么是因为家庭的困顿,要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要么是因为省与省之间高招名额分配的极大不公,他们被生生拦截了下来。

对于所有像何江一样的农村考生来说,高招是一个混合着地域歧视、资源不公的巨大门槛。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一个针对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资源不公所引发的阶层固化现象已经出现。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就曾刊文警示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全程参与了国内教育的何江,未尝不明白这其中的甘苦。在演讲过后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何江表示:“因为从农村出来,你可用的资源可能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靠自己的努力要多很多,但是我不认为这能完全限制一个人。”或许这的确不能完全限制一个人,但它又真真切切地限制了千万人。而其中真正深重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一个人要比另外一个人受到更多的限制?

对于中国教育而言,只要仍有这份限制在,那么何江的成功,都只能是一次意外事件,只能是批判大于赞美。何江当然比所有人都更有资格享受他仅凭个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功,但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不能。中国教育或社会总不能说:看,尽管我们已给他设置了重重关卡,但他仍然站在了哈佛的毕业典礼上。

对于一个更加公平的中国教育愿景而言,我们或许并不真的那么需要何江“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