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物件·寄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30多年前的老教具,你还记得吗?
母亲留下的 “蛙鱼漏”
“劳卫制”证书是什么?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留下的 “蛙鱼漏”

 

□本报记者 牛超 文/图

“母亲离开我已经4个年头了,这是她留给我的唯一纪念品。看到它,我就想起了母亲,还有她做的‘蛙鱼汤’。”5月23日,市民郑庆功拿着一个类似漏勺的竹质厨房用具对记者说。

郑庆功今年68岁,老家在商丘市民权县,现居住在市区平安大道中段培新街社区。据郑庆功介绍,这个厨房用具做出的食品貌似蝌蚪,所以他们当地都叫它“蛙鱼漏”(如上图),它做的汤叫“蛙鱼汤”,在郑庆功老家也叫“蛤蟆蝌蚪汤”。

郑庆功说,这款美食在他老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郑庆功小时候听爷爷讲,清光绪年间,河南闹灾荒,从京城来到河南巡视的官员就喜欢喝“蛙鱼汤”。“蛙鱼汤”主要是夏季食用,食材是粗粮面粉。郑庆功说,“蛙鱼汤”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必须掌握一定技巧才能做好。首先,根据就餐人员的多少,用适量的水加葱花、青菜叶、盐烧开放凉备用。接着打面糊,就是把粗粮面粉做成熟面糊,水面比例要恰当。面糊做成后,把“蛙鱼漏”对着盛有凉水的盆子,用饭勺盛面糊倒在“蛙鱼漏”上面,匀称搓动,落在凉水中就形成蝌蚪状。最后从盆中把“蝌蚪”捞出沥净水分,放进晾好的汤水中,加入蒜汁、姜末、辣椒、香油、醋等调味品,就可以进餐了。

1970年,郑庆功到平顶山上班。1990年前后,他妻子也来到平顶山定居。临行前,郑庆功的母亲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蛙鱼漏”送给他妻子,希望远离故土的儿女们夏天能常喝“蛙鱼汤”。

郑庆功告诉记者,要做好纯正美味的“蛙鱼汤”,除了有好主材“蝌蚪”外,还要有加工好“蝌蚪”用的“蛙鱼漏”。他母亲心灵手巧,从他记事起,他家喝“蛙鱼汤”用的“蛙鱼漏”,都是母亲自己制作的,每到夏季,邻居们做“蛙鱼汤”,都是到他家去借“蛙鱼漏”。

制作“蛙鱼漏”的材料是一种名叫“黑壳子”的高粱穗茎,这种穗茎较其他高粱品种穗茎长,约500毫米。把高粱穗茎的外皮剥下,用水浸泡几分钟,然后编织成直径为15毫米、呈六角形网眼,大小为200毫米×300毫米的网片,再在柳树上砍下一枝带杈的树枝,做成把手和一个椭圆形圈,最后把编织好的网片加固在上面,“蛙鱼漏”就算做成了。每次使用前,须将“蛙鱼漏”在水中浸泡一下,防止操作中断裂。

据郑庆功说,现在,这种编织和制作“蛙鱼漏”的手艺年轻人都不会了,也没人学了,基本已经失传。

2012年春节前夕,郑庆功年近90周岁的母亲逝世。他们家也没有人会做“蛙鱼漏”,他家现在这个“蛙鱼漏”有的地方已经有些破损了。从此,他们家再也没有喝过“蛙鱼汤”了。

“这种材质易损,我们又不会制作,所以这件‘蛙鱼漏’对我来说显得弥足珍贵。每当看到它,我就会出现一种幻觉,感到母亲就在我身边。母亲生前最喜欢看着孩子们吃饭,我仿佛看到母亲在看着我们喝‘蛙鱼汤’,一个一个喝的那么开心、那么贪婪,母亲特别开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