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本市·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相守58载,不知吵架啥滋味
房屋失火 警民合力成功扑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守58载,不知吵架啥滋味

 

采访对象:于岩生、周琴英

结婚时间:1957年2月11日

家庭住址:兴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家属院

□本报记者 牛超

他是军人,她是女子中学的学生。曾经,他风华正茂,她亭亭玉立。两个人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苍苍,相知、相爱、相守58年,虽然时光飞逝,但他们的爱情犹如佳酿,愈发香醇。11月16日,记者来到市区湛南路兴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家属院于岩生、周琴英老夫妇家,听他们讲述当年的爱情故事,共同分享他们的幸福与甜蜜。

年龄相差太大,她曾经不愿意

于岩生今年86岁,老家在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周琴英今年79岁,老家在湖南常德市。周琴英姊妹三人,她排行老二,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是跟着姐姐长大的。

“我在姐姐家住,帮其照顾孩子。”周琴英说,当时,于岩生在离她家不远的一户人家干活,“俺家没男孩,平时有些重活啥的,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着干,特别勤快。”时间久了,他们也就熟悉了。1950年,于岩生参军离开了常德。

1954年,于岩生回家探亲时,有熟人为他们牵线。“他比我大七八岁,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周琴英说,加之她当时正在常德市女子中学上学,虽然她也知道于岩生人不错,但还是不太愿意。熟人得知后,再三说合,而于岩生也表示可以资助其上学。

“就是这句话打动了我。”周琴英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她上学很晚,但她很爱学习。得知于岩生愿意资助其上学,她就答应了。随后,这件事就定了下来,周琴英继续上学,于岩生则返回部队。

结婚后,两地分居

就这样,两人通过书信联系了两三年。1957年2月11日,利用于岩生回家探亲的机会,两人在常德举行了婚礼,并在当地照相馆照了两人的第一张合影。

“婚礼很简单,他给我买了一件呢子衣,姐姐给我陪嫁一个箱子,别的也没准备啥。”周琴英说,当时正好是放寒假,他们办了两桌酒席,“一桌请了学校的老师、同学;一桌是家人,总共花了十来块钱。”婚礼第二天,他们回到了于岩生的老家慈利县。不久,周琴英继续在常德上学,于岩生则再次返回部队。

一年后,周琴英初中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高中继续学习。“当时,我们学校共保送了两名学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那个女生就是我。”

1959年,于岩生转业到当时的沈阳53兵工厂。在于岩生的要求下,当年3月23日,周琴英也转学到了沈阳。夫妻俩这才相聚,为庆祝这一刻,两人还在沈阳一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后来条件好了点,两人还照过不少合影,2005年两人还照了一套结婚照。如今,这些照片均被周琴英精心保存着。

在沈阳上了一个多月的学,因为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听课很困难,加之年龄不小了,该要孩子了,周琴英便退了学。后经过招工考试,她到沈阳53兵工厂当了仓库管理员。从此,夫妻俩真正开始了“夫唱妇随”的生活。

结婚数十年,从未红过脸

1969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两人又来到当时的国营河南兴州机械厂(现为兴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夫妻在一起相处,免不了因为意见相左而拌嘴,但于岩生和周琴英没有。“我们从没红过脸,结婚这么多年,不知道啥是吵架。”周琴英说,生活中,每当两人意见不一时,不管对错,她都听老伴儿的。“他犟,我顺着他。”不过,周琴英也在记者耳边小声说,“事后,如果我对,我还会按照自己的意见做。”在他俩看来,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不可能没有一点矛盾,但一定要学会谅解和包容,“他生气时,我就避避,等风头过了,再坐下来说。”

在两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孩子、孙子都很孝顺,也很少生气。为此,他们一家还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五好家庭。

如今,两人都已老了。周琴英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去年,因为青光眼又导致左眼失明。“现在,都是他在照顾我,我觉得这一辈子找到老于是我的幸福。”周琴英说,老伴儿虽然比她年纪大,但身体比她好,“除了耳背,身体没问题。买菜、做饭都是他在做。”

“于师傅的身体可好了。经常见他买了面、米,几十斤重自己背起就走了。”邻居李书亚说,他们夫妻好得很,经常见两人一起相扶着在院里转悠。

图①:2005年,两人拍的婚纱照。

图②:夫妻俩当年的第一张合影。

图片由本报记者牛超翻拍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