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闯红灯,根本在于缺乏规矩意识
@微语
清理
爱国不是庇佑足球人的港湾
公众为何对李刚念念不忘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5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为何对李刚念念不忘

 

□新京

摘要┃“我爸是李刚”事件,公众的观感尽管和事实不符,但是这并不妨碍“李刚”已成一个标签、一个符号,象征了某种庞大、模糊却坚硬的存在。只要那根“刺”还在,“痛”就不会消失。

5年前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日前再度刷屏。据报道,历时近10年、先后经历10次裁决的“王朝抢劫案”,当事人王朝再次提起申诉,河北省高院已经正式受理。这起案件的办案人员,正是“我爸是李刚”案主角李启铭的父亲、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随后,保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确认李刚已不再是北市区分局副局长,具体去向不明。

有人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而具体到“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一“定律”显然失灵了。反倒因为搁置的时间久了,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清晰的认知。

“王朝抢劫案”究竟与李刚有多大牵连,相信法院终会有公正的裁决。让人感兴趣的是,为何这么多年来人们依然对李刚念念不忘?公众一直“念兹在兹”的深层根源究竟在哪里?

不可否认,这一事件爆发时网络上确实弥漫着种种非理性的情绪,仇官、仇富等等。尽管诸如李刚“五处房产”“岳父是副省长”等说法,事后并未证实。但传言之所以流行,而公众每每“轻信”,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权威信息的缺失,以及对于公众知情权的不尊重。

从更深广的社会图景观察,人们则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固然关心个案的公平公正、当事人的权益主张,但公众更关心自己的处境。而这样的“内化”、“移情”,也正是公众普遍焦虑的根源所在。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李刚”的儿子,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来自权力与财富的双重挤压。这样的“切入感”,当然会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尤其是,这些年来,一些官员手中的权力依然张扬肆虐,而很多公民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依然难以保障。当初困扰大家的那些焦虑仍然没有消失。经由媒体报道可知,周滨、赵晋……几乎每一个被查的“衙内”背后,都有一张密匝的家族贪腐地图。一些“仗势欺人、骄横跋扈”的官二代,不仅没有任何收敛,而是表现出更为恶劣的行径。

“我爸是李刚”事件,公众的观感尽管和事实不符,但是这并不妨碍“李刚”已成一个标签、一个符号,象征了某种庞大、模糊却坚硬的存在。只要那根“刺”还在,“痛”就不会消失。

人们对于李刚的执念,并不是公众揪着李刚不放,而是希望从吐槽中获得某种释放,同时,也意在寻求解决之道,即如何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保障公众的自身权利。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