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5版:社区·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华巧女”李喜梅的艺术人生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圈外人到业内专家,从事书画装裱50载, 革新数十项传统书画装裱技术
“中华巧女”李喜梅的艺术人生路

李喜梅和朱文义在装裱书法作品
 

□本报记者 杨元琪 文/图

当我们在欣赏传世书画佳作时,往往被那字里行间的神韵所吸引,殊不知好作品如果没有经过精心地装裱,它的生命必将大打折扣。年逾七旬的李喜梅将大半生时间奉献给了字画装裱,并在传统手法上不断革新改进,其创造的“喜梅手工装裱法”已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获得国家专利。

入行五十载,兢兢业业受好评

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身材消瘦精神十足,有些驼背,这是李喜梅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9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卫东区优越路街道开源路11号院,李喜梅和老伴儿朱文义已等候多时,在老两口的带领下进了家门,一股墨香扑面而来。

一套破旧的两居室,客厅里的家具还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中国书画艺术奇葩,书画虽好必须装裱,珠联璧合增彩书画,装裱技术已逾千年……”这是李喜梅于农历丁亥年冬季自书自裱的四字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正对《四字歌》悬挂的是李喜梅的老伴儿朱文义节选自《道德经》的书法作品。正如这两幅书法作品一样,一幅是老两口对于书画装裱手艺的态度,另一幅则是他们大半生的感悟。

记者与老两口相视而坐,还没等记者发问,他俩就争着说了起来。“还是我先说,有不对的你补充。”李喜梅抢过话。李喜梅今年73岁,祖籍南阳,1957年参加工作,1961年被临时抽调到河南省博物馆做讲解员。后博物馆需要正式员工,她从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式招录的3名员工之一,负责古籍字画管理。“看着那么多优秀的残缺作品,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据李喜梅介绍,刚开始博物馆在省内寻找民间装裱技师对藏品进行修复和装裱,但因其水平有限,达不到预期效果,后来经领导商议,她被组织选到北京荣宝斋学习古旧字画修复和装裱技艺。在荣宝斋学习的三年多时间里,李喜梅深得师傅关怀,很快就掌握了从做糨糊到揭裱等三十多项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1973年,李喜梅负责河南省首届书画展300多幅作品的装裱,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赞扬,河南电视台将其装裱过程拍成专题片播映。1980年,李喜梅负责少林寺迎接日本宗道臣少林代表团归山的40多幅古旧书画揭裱任务,受到各界好评。她多次为出国展出的书画作品装裱,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革新技术,传统技艺重现光芒

据李喜梅介绍,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6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糨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干着学着,还得想着。”李喜梅说她从学艺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传统装裱技艺虽然精湛,但存在难、慢、差、费等问题,尤其是容易出现质量事故,影响作品寿命,到了非革新不可的地步。从此,她下定决心结合工作实际不断研究创新,后来由于受到“文革”冲击,先后供职于南阳、平顶山文化部门,但一直没有离开书画装裱工作。“不说别的了,按照传统方法,仅托心一项,稍有差池,作品就毁了。”所谓托心就是在画心背面粘贴一层宣纸,使之展平、加厚,这是装裱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工序。因为托纸是直接托粘到画心上,如果操作不熟练,就可能弄坏画心,毁掉作品。因此,行内把托心纸称为“命纸”,意为书画的保命纸。此外,传统的绷心,也就是将托心完毕的作品边缘抹上糨子竖直张贴在壁上绷平晾干,为防止画心因干燥崩裂,需要有人不间断“盯梢”,适时洒水,一直到画心自然风干且不出现崩裂,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是最熬人的工序。李喜梅说,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机械装裱面世,虽然简化了工序,但质量远比不上手工装裱。

“传统手法和新兴手法各有利弊,我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不就行了。”李喜梅说,为了全力研究,她和老伴儿商量决定于1999年从平顶山市文物局提前退休。当时,她刚评上副高级职称和市技术拔尖人才,组织不让她退休。最后她立下“军令状”,保证革新传统装裱技艺,才被批准退休。

“她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改进技术,我倒成了一个全职丈夫。”朱文义说,老伴儿在家搞技术革新那段时间经常废寝忘食,很多时候饭热了一遍又一遍,她就是不出来,此后干脆不催了,她啥时候知道饿了自己出来热饭吃。李喜梅说,她的成功离不开老伴儿的支持,有不少难题都是在他的指导下破解的,所以专利上写着他们老两口的名字。

为了把传统技法和革新的方法传下去,应河南省有关专家的要求,李喜梅把北京荣宝斋师傅传给她的传统技法和她改进的40多项新法写成一本《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传统与创新》专著,由河南省美术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来,李喜梅又把主要革新方法写成论文,并在《中国当代书画装裱艺术博览》一书上发表,推向全国。

“装裱的关键在于保持原作的意境。”李喜梅说,古代不少书法、绘画大师都是自己创作、自己装裱,为的就是保持作品的风格不受装裱的差异而改变。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李喜梅除了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外,还自学书画,40多岁时参加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她的书法作品曾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995年,李喜梅自画、自烙、自裱的3幅书画作品参加全国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荣获优秀奖,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慕华亲自授予她《中华巧女》证书并合影留念。我省同时荣获这一殊荣的包括她在内只有三人。

传承技艺任重而道远

2006年5月,老两口研发的《中国书画装裱与保护的一套手工操作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后经不断改进和完善,终于达到预期目标,现更名为“喜梅手工装裱法”。2013年,李喜梅被评为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喜梅手工装裱法”代表性传承人。

据了解,“喜梅手工装裱法”相对于传统手工装裱法有四大创新,一是用胶水做原料配制新的黏合剂代替糨糊,避免了糨糊晾干后发脆,影响纸张寿命。二是用平展法代替上壁绷平,既保持了原有的湿裱法带来的水润效果,又节省了人力物力。三是用辊托法代替刷托法托绫,避免因操作不善毁伤作品。四是用辊拓法代替刷托法托心,将损坏作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除了以上四条,整个操作过程中还有大大小小30多项技术革新。

对于自己的手艺,李喜梅唯一担心的就是传承问题,虽然子女们多少也学会了一些,但毕竟不以此为营生,她的新手法降低了入门难度,更加适应大众需求,能让各位书法、绘画爱好者做到自己创作、自己装裱是老两口现如今的愿望。

优越路街道党工委委员孟娟告诉记者,作为辖区的明星人物,李喜梅深得邻里好评,老两口虽然都上了年纪,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为了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街道也在帮忙推广,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接受。

现在,老两口除了继续研究书画装裱技艺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锻炼身体了。记者得知,李喜梅的驼背是由于长时间工作弯腰低头造成的,老两口希望有一个好身体,能够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

临行前,老两口站在楼梯上目送记者,李喜梅靠在老伴儿肩上笑着招手,还真像是一对年轻的情侣。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