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解密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劳工筑起的“东方马奇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战终结地
中国劳工筑起的“东方马奇诺”

 

藏匿于百年老树下隐秘的要塞入口

虎头遗址的将校间和浴池

虎头地下要塞的弹药库遗址

1945年 8月15日至2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后,在中苏国境线上,乌苏里江的中国一侧,2000余名日军组成的日本关东军国境守备队,凭借着一处号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巨大地下军事要塞,还在同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进行着负隅顽抗。这场本来不应该在8月15日后,还要攻守十余天的战斗,以日军的最后覆灭为终结。虎头,成为二战最终落幕之地。

永久要塞

军火给养塞满了所有仓库

虎头,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东部65公里处的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达里涅列琴斯克市隔乌苏里江相望。日军侵占前,它是虎林县城所在地。无论是二战的终结之战,还是1969年3月发生在这里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都可以看出它战略位置之重要。

从现已挖掘整理出的文物资料及中日俄参战人员的回忆录中证实,虎头地下要塞始建于1934年,至1939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但联络各阵地的警备公路网及军官宿舍等地下辅助性工程,还有地上军事设施如机场、防坦克进攻设施等全部完工是在1945年。日军投下了近十亿资金,先后动用了十余万名中国劳工,调动大量的日军技术人员和4万兵力。

要塞施工时,挖竖井和山底下横向开掘同时进行,在地下连通形成蛛网状隧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也距地面十多米,最下层距地面近百米,窄处仅容单兵通过,宽处可以进汽车、坦克甚至是巨炮。隧道、竖井、内壁,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厚度都在3米以上。

虎头要塞内所有的仓库里,都塞满了粮食、被服、弹药和燃料,足以供应一万名士兵的三个月给养。要塞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时,关东军组建了12个步兵和炮兵中队组成第四国境守备队,约8000人,进驻虎头要塞。1941年,守备队进入全盛时期,官兵达 1.2万人。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南方战线溃退,为挽回败局,从1944年初开始,抽调关东军开赴南方战场,虎头要塞兵力减少到 2000人,改编为日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

血泪之地

修筑要塞的劳工惨遭迫害

从始建的那天起,整个要塞工程的施工始终都是在戒备森严的状态下进行的。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当年日军用红涂料在要塞边缘洒个大红圈,当地曾有一刘姓农民误入圈里砍柴,日军用刺刀将他挑死后焚尸示众。圈外附近路口、河口均派兵把守,并派特务不断搜查抗联及苏军情报人员。沿江更是高度戒备,居民全部迁走,日军昼夜沿江巡查。阵地内日本军人出入也要持关东军司令特发的通行证,参与要塞工程设计的日本人放回后经常遭受宪兵审查。

进入要塞挖掘的劳工有的是战俘,还有的是“浮浪”(日本人对无业游民和农民的称呼),主要来自辽、吉、黑三省及山东、安徽等地,日军以强征伪满报国队、诱骗等手段,将他们押上几天不停的“闷子车”(有通风口没窗户的铁制闷罐车)运抵虎头。他们由日本技术人员监督,被蒙上眼睛带进地下工程现场,在那里承担一条走廊或一个房间的施工任务。

1940年前后修筑过要塞的幸存劳工孙同修老人,老家在山东郓城,17岁闯关东时从沈阳被招到虎头,当时只知道来此挖山洞,被送到警戒区时想逃已迟。他曾回忆,施工现场的劳工200个人一个工棚,每天凌晨3点就被“把头”打起来出工,晚9点收工,来往少一个人也不行。

日军对劳工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参加要塞施工、后来趁停电逃脱的余晟怀老人回忆:“在虎头挖山洞,衣服像日本道袍,吃的是粗面干粮、咸盐豆,喝清汤。冬天干活冻得受不了就用水泥袋子把两条腿分别包裹上,又冷又饿又累,在那里干活的每天都能死三四个。”

为防泄露密情,施工接近尾声时,日军将这些劳工一批批杀掉。虎头要塞幸存的日本士兵冈崎哲夫,在《日苏虎头决战秘录》书中叙述:“昭和18年(1943年)某日,要塞施工完工,日军举行庆祝竣工的宴会,将劳工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进行到高潮时,一些人似乎察觉到不妙,惊恐地跳了起来想逃离洼地,在一片吼叫和杯盘狼藉中,突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宴会顿时化作血腥的屠场和尸体的堆积场,日军守备队立刻将洼地填平。”

中苏联手

收集情报 为战斗做准备

日军在1932年开始哈尔滨至虎头的军事铁路施工时,就引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警觉。抗联七军、四军、五军,从要塞始建的那天起,便与苏军默契配合,不断派遣情报人员,为遏制军事工程顺利进行,摧毁地下要塞,消灭日军做大量战斗前的准备。

家住虎头的老地下党李连生曾介绍,他与几位中苏军事联络员,在当时的国境线上负责收集日军构筑要塞的总体布局、进展速度等各种前沿情报。1938年8月抗联七军得知大批劳工在修日本兵营和地下军事要塞时惨遭迫害的消息后,冒死展开解救。挑选30名精干战士,趁夜色潜入日军工地,第二天外围派两个连兵力接应,解救出200多名劳工,其中70多人志愿加入了抗日队伍。

为偷袭苏联,日军在修筑要塞的同时开始挖掘穿过乌苏里江底直达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地下隧道。当隧道修到俄罗斯境内伊曼河时,洞内突发大水,将隧道淹没,这是抗联第七军里应外合,与苏军合力爆破的战果。

随着日军实施“拉网”战术,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于1940年秋命令虎林境内的抗联部队,除少数同志留下进行敌后斗争外,大部分分批突围,于11月2日安全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1945年7月19日奉中共中央之命,时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的李克农、伍修权乘飞机抵达苏联,与苏军商讨解放东北的事宜,后派经苏远东军特训的第10先遣队,空降到虎头东麓,将沿途侦察的情报传达给总部,为苏军炮兵轰炸虎头要塞提供了准确的射击位置,使苏军在进攻时伤亡降到了最低点。1945年8月,抗联部队与苏军一同出征虎头,参加了消灭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决战。

虎头要塞终被炸毁

激战18天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于8月9日零时决定,派远东第35集团军攻打虎头要塞。至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时,苏军已占领近一半山顶据点。然而,盘踞在要塞中的日军拒绝相信投降的消息,仍负隅顽抗,战争并没有即刻停止。曾参加过虎头战斗的日军山西荣少尉的战斗日志记载:“8月15日接近中午时分,收音机收听到东京广播,那是天皇的电台播音,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天皇的‘玉音’广播像患感冒似的,模糊得听不太真切,所以司令部都不信是‘玉音’。”

8月18日苏军派专员到要塞内劝降被拒后,向日军阵地发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总攻。苏军动用了前线所有轰炸机和火炮,并运来了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在地面炮火的掩护下,派出侦察兵向井口、气口、烟囱和暗堡暗道里投放装满炸药的麻袋和一桶桶汽油。8月26日下午3时左右,虎头要塞的最后一伙隐藏在中猛虎山洞里的日军残兵被全歼。

至此,虎头大规模的激战18天,“北满永久要塞”被炸毁,日军被歼近2000人,53人被俘,包括苏联维诺格拉格夫少将在内的1490名苏军官兵为攻克虎头献出了他们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真正落下帷幕,比日本宣布投降迟了11天。

(新民)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