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危化品经营资质审批一路“绿灯”当严查
@微言博议
骗“保”
逢灾必捐”的方式值得思考
被举报的浙江高院院长该如何维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逢灾必捐”的方式值得思考

 

□汤嘉琛

出现灾难就捐款,是一种很便捷的参与慈善的方式,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利于慈善文化的形成,也不利于慈善组织的成长。

如今的灾难性事件,已经越来越密切地与慈善,准确地说是与捐款联系在一起。最近有两则新闻:一是在天津“8·12”事故之后,很多网友跑到马云的微博,呼吁他“至少捐一个亿”;另一个是,网曝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发文要求教职工捐款,方式是从职工工资中扣除。

这两则新闻都引发了巨大争议,前者被认为是对马云的“道德绑架”,后者则属于典型的“行政逼捐”。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违自愿参与慈善的本意。这种胁迫式捐款非但不利于慈善文化的形成,反倒有可能让更多人远离慈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逢灾必捐”真的好吗?

在灾难中蒙受损失的人,确实需要救济。在物质上资助那些不幸的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重建家园、渡过难关。这也正是每次灾难发生之后,都会有很多募捐倡议包括“行政逼捐”的重要原因。

不过,灾后捐款已经越来越沦为一种仪式。捐款仪式化让慈善陷入了“唯数字论”的误区,人们会把名人们的捐款数额拿到台面上来“排座次”。如果某一个明星或企业家捐得比较少,还要接受舆论的拷问;如果一分钱都没捐,更会像马云一样成为网友声讨的对象。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的灾后捐款,也沾染了浓郁的行政色彩。在一个单位之中,各级干部捐多少、普通员工捐多少,都是有层次和梯度的,下级一般都不敢比上级捐得多。这种行政化的捐款往往还会有“指标任务”,或者成为不同部门之间比拼的项目,很多被要求捐款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

“逢灾必捐”的文化一旦形成,每次灾难之后的善款都会有比较可观的数字,但有关部门对善款的使用情况,却不像督促捐款那么积极。

出现灾难就捐款,是一种很便捷的参与慈善的方式,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不利于慈善文化的形成,也不利于慈善组织的成长。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引导公众以更恰当的方式扶危济困,既是各个慈善组织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