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我们的抗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鲁山四百余官兵济源之战壮烈牺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山四百余官兵济源之战壮烈牺牲
70多年后,英雄事迹浮出水面
对倭抗战济源之役军民殉难纪念碑拓片(资料图片)
邹牧民在向记者介绍其叔叔邹富隆的情况 本报记者 胡耀华 摄
 

口本报记者 胡耀华

1938年4月10日,国民革命军第91军166师496旅991、992团奉命收复被日军占领的济源和孟县(今孟州市),其中991团的400余名鲁山籍官兵在攻打济源时全部战死。2011年2月,济源市济渎庙文物员在整理济渎庙内散置的碑刻时无意中发现了“对倭抗战济源之役军民殉难纪念碑”,至此,这些英雄人物方才浮出水面。同时,一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生死搏杀场面呈现在世人眼前……

约三千日寇占领济源

1938年2月,在日军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发起的豫北作战中,济源于22日沦陷敌手。济源是豫北通往晋南的必经之道,两个月后,以日军司令可西为首,仅盘踞济源城的日军就有约三千人,并配有10多门大炮和数辆坦克。

1938年4月1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电令郜子举,让其率领166师北渡黄河,并指挥北岸驻扎的罗奇第95师攻占济源和博爱等地。郜子举此时刚担任由陆军第166师和第45师合编的第91军军长。4月3日,郜子举在洛阳对全体官兵训话,勉励大家要有歼灭敌人的决心,爱护民众,严守纪律,秋毫无犯,服从命令。

“我也是看了当时991团副团长李文定事后写下的战记,才了解到这些情况。”7月20日上午,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马昶红说。

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你占我领土,我就要打你。1938年4月7日,在军长郜子举的命令下,166师师长马励武派遣496旅和498旅于9日夜分别攻袭济源和孟县。之后根据496旅旅长刘希程部署,991团一营攻袭南门,二营攻袭城西南角,三营为预备队。992团一营攻城东南角,两个营为预备队。10日凌晨2时许,由于行军惊动了老百姓家养的狗,沿途犬吠声一片,守城日军察觉,行动只好由偷袭变为强攻。991团副团长李文定(宝丰县人)和团长刘法舜分别从一营、二营中挑选精壮士兵100人组成奋勇队,在火力的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迅速推进到城下,并爬上云梯首先登城。约一小时后,除奋勇队外,攻入城内的兵力有5个连。为加快部队入城速度,工兵欲用炸药包炸开南城门,不料遭到城上日军猛烈扫射,排长张副祥和班长史全来阵亡,士兵刘西楼等3人受伤。天亮时,日军加强了城墙上的兵力,致使城下部队无法再攻入城内,准备的云梯也被炸断。接着,日军200余人从济源城西关突然冲出,直扑991团,正、副团长的两名警卫员当场阵亡。日军机枪火力与步兵、骑兵配合进攻,攻城人员伤亡十分惨重。见此,刘法舜和李文定急忙调集预备队第三营迎敌。然而日军的扫射使预备队队员未到战场便已阵亡三分之一,所幸刘希程派992团预备队一连及时营救,预备队方得以脱险。

率先攻入济源城内的官兵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枪声、喊杀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后因伤亡惨重,部分官兵被迫退出城外,剩下400多名官兵在城内与敌反复周旋,最终弹尽粮绝,全部牺牲。

10日上午,日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城外革命军阵地,刘希程见此随即命令部队转移。中午时分,日军停止炮击。下午1时,日军步兵、骑兵共600余人,分别从东、南、西三门出城,再次向国民革命军发起猛攻,并致991团一营和二营伤亡惨重。刘法舜和李文定立即调三营接替二营,以巩固左翼阵地。日军见此猛烈攻击一营和二营接合部,并很快攻占了东留村。一营营长邹富隆情急之下组织部队奋勇反攻,身受重伤,但其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终于夺回阵地。

下午6时许,991团接旅部通知,沁阳来援之敌已接近济源,令991团向当面之敌猛烈反攻后迅速转移。6点10分,991团展开全线反攻,直至将日军逼退至御驾庄附近。反攻中,邹富隆光荣牺牲。

根据李文定解放后所写的回忆录(河南文史资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专辑1995年第二期)记载,全线反攻这天,991团损失极大,其中连长王令闻、陈秀章、石鹏、陈维藩、李宗文和王志远以及排长李俊峰、马效贤等壮烈牺牲。同时攻袭孟县的陈衡第498旅也未得手。但部队官兵没有气馁,他们在济源、沁阳、孟县、温县、博爱一带截击日军运送弹药、给养的车队和出城抢粮的日军。困守在济源的日军因得不到后勤给养,被迫于4月20日拂晓弃城东逃。

牺牲官兵多数是鲁山人 英勇事迹感动敌军

“我们也是后来才得知这场战斗的。”提起济源之战,从鲁山县委党史研究室退休的尹崇智说,没想到济源战役中牺牲的官兵多数是鲁山人。

“这主要与第91军军长郜子举有关。”尹崇智说,郜子举家住鲁山县团城乡玉皇庙村,91军秘书长杨仪山家住鲁山县鲁阳街道五里村,两人都很爱护士兵,所以当时有很多老乡主动找他俩当兵。尹崇智说,还有牺牲的一营营长邹富隆,家住鲁山县董周乡十里村,生前也带去了不少老乡;连长张鸿儒以及其弟张鸿岐家住鲁山县熊背乡黄土岭村,那时整个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跟着俩人去当兵。

根据李文定的回忆录记载,20日上午9时,李文定带领官兵进入济源城内处理善后事宜时,在城南鸿福寺大院内看到日军竖立的两块木碑,正面写着:中国军队无名英雄之墓。木碑背面记录着:中国军队991团二营中士班长朱金山,在白刃战中砍死日军大队长一员和其他官兵13名,多处负伤而牺牲;另一木碑上写着:992团士兵张鸿岐,在白刃战中砍死日军官兵7人,最后牺牲。木碑上还写着二人均被封为“军神”并享受“慰灵祭”。二人的尸体和武器也埋在木碑下。木碑落款是:昭和十三年井山部队森田队建。

发现这一情况后,李文定立即上报军部。军长郜子举指示杨仪山以朱金山所在营营长刘正操的名义写一碑文,并将石碑立于木碑附近。对此,李文定在回忆录里埋怨道,结果给朱金山刻碑时,把“无名英雄”写成了“无名勇士”,而且还未提到张鸿岐。另外立碑人一般都是军长或师长,起码也是旅长,但该碑却以营长名义立下。李文定那时只是个团副,他不便多言,只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张鸿岐和朱金山的坟墓三鞠躬。

“这些木碑后来在济源鸿福寺(今望春剧场)被发现,也再次见证了革命军人英勇杀敌的场景。”尹崇智说。

一下子牺牲那么多老家兄弟,郜子举心痛不已。尤其是邹富隆的牺牲,对郜子举的打击很大,他亲自赶往战场,将邹富隆的尸体裹上白布装棺入殓,然后亲自送往鲁山老家安葬。

追悼大会慰英雄

1938年4月23日,鲁山县召开牺牲英雄追悼大会。追悼会在当时的鲁山县城南夹后集贸市场举行。400余名阵亡革命军的家属于台前就座。大会由时任县长熊鸿昭主持,91军秘书长杨仪山致悼词,并逐一介绍了英雄们的生前事迹。

“叔叔邹富隆牺牲那年我才7岁,但对他的一些事儿依然记忆犹新。”7月21日下午,在董周乡十里村,84岁的邹牧民说起了邹富隆的一些情况。邹牧民说,叔叔一共弟兄三个,叔叔是老三,还有个二哥叫邹德懋,弟兄三人都是教书先生。后来,叔叔邹富隆认识了县自卫队队长,并在自卫队队长的帮助下辞去工作当上了自卫队副队长。后来自卫队队长遭到枪杀,邹富隆由此踏上逃亡之路。临颍军校招生时,邹富隆当了一名学员,后又进入中央军校学习。

1938年5月10日,郜子举和杨仪山为邹富隆立碑篆文。

“叔叔三周年忌日安排得非常隆重。”邹牧民说,邹富隆的三周年祭在老家鲁山县瀼河乡平高城村举行。郜子举呈上的挽联上写着:“精神不死,名留千古”。师长马励武的挽联上写着:“雄心一颗如丹染,热血满腔未白流”。91军秘书长杨仪山的挽联写着:“以正气还天地,将身躯献人民”……

“送挽联的还有当地政府人员包括当地的各个学校。”邹牧民回忆说,他的姐姐邹芳梅比他大8岁,为了记住这段历史,事后姐姐和他一起将这些挽联全部珍藏了起来。后来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买不起布,挽联被拿出来做了衣服和被褥,但挽联的内容他们都详细记录了下来。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