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关于MH370,能知道的仍然只有这些
合“牟”
批评烦琐证明 民警好萌!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MH370,能知道的仍然只有这些

 

□光明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当地时间8月6日宣布,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的飞机残骸经鉴定属于马航MH370航班。

在失踪了500多个昼夜之后,MH370航班的残骸首次被发现。

新闻类公号头条推送、门户网站首页推荐、新闻网站做了专题,不管小编们怎样用心,新闻内容都是这简要的几条:确定MH370已经失事、确认原来的搜索范围正确、飞机或经历“僵尸飞行”、可通过建模推测事故原因。而且,新闻源也主要来自中新社的报道,“外宣”和国际新闻采写正是这家官方通讯社的功能。

新闻足够重大、事实也非常清楚,只是这并不意味这就足以安抚信息饥渴。在马航MH370的失联、搜寻直至确认残骸的若干个重要节点上,相信无数人都在不停地翻看着网页、公号和APP,试图找到不同媒体的独立调查以互相印证细节、拼合信息拼图,试图找到哪怕一篇信息量丰富、有现场人物动作和声音的报道,结果都是失望。叙述当地官方通知和补充本地航空、海洋专家解读的报道,已经是行业最大的努力。

马航MH370失联的一年半里,舆论场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现象:两端发声,中间沉默;专家和民间舆论发声,平时承担了这二者之间沟通者身份的、广义的评论者群体沉默。因为航空问题的专业性以及其中牵涉的复杂国际政治因素,正式的评论、分析基本是来自航空专家、国际关系专家。而因为同类信息密集出现且真相未明,民间反应更容易进行简单归类,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恐慌情绪。离开了一个庞大的供给观点的群体,舆论场里呈现出两个圈子,一个是精英化、小众化、专业化的讨论;另一个是民间粗放型的对话,并伴随更多恐慌和疑窦,甚至阴谋论。

当然,这不能说是媒体的问题。这当中,有对特定事件报道的“准入权”问题,更有“准入”机制下媒体独立调查能力的萎缩、调查记者的流失。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安抚信息需求,要有调查部门的及时发布,同样也要允许并鼓励专业调查报道的跟进。前者提供了事实的基本信息,后者则可能提供了更中立的消息、更多元的解读方向。在利益复杂、多方博弈且没有调查主导者的情况下,后者的作用更为明显,甚至能超越、替代发布方的角色。有150多位中国乘客乘坐的马航MH370失联,中国公众却成了信息的“被动方”“被告知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专业、独立调查报道的缺乏。

一年过去了,关于马航MH370,能知道的仍然只有这些。而且,我们“能知道”的方式,也仍然只有这些。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11版)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