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时评
下一版4
 
该给“嫁给大山的女人”一个交代了
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股市上
又见电梯“吃”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该给“嫁给大山的女人”一个交代了

 

□熊志

因为知乎上的一篇帖子,时隔多年之后,那个“嫁给大山的女人”,再次走进舆论风口。

她叫郜艳敏。1994年,她被人贩子拐卖到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多次试图自杀、逃跑,但最终没能逃出大山。2000年,在村内缺乏师资力量、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成为下岸村的代课老师。

转换就此发生。成为代课老师后,郜艳敏以德报怨,扎根大山,投身乡村教育,其事迹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2006年,她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因为那些面临辍学的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她留在了带给她屈辱和苦难的贫穷山村。从被拐女到深受山民们尊重的女教师,她用爱心和奉献将不幸的人生演绎为传奇。郜艳敏,被拐来的天使。”2009年,她的经历被拍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

郜艳敏以乡村教师身份展开的救赎,让其自身命运出现转机,拐卖、强奸、家暴的悲剧,最终迎来正剧的收场。地方媒体和政府部门喜闻乐见这种结尾,在遮蔽了矛盾冲突与扭曲之后,对爱与善的歌颂赞美,变得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形容郜艳敏愚忠式的大爱,未免过于残酷。她逃离不成、自杀无果,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陈旧年代命运失控的少女,就连她的父母都设身处地地站在买主一边,让她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到底。

当包括郜艳敏父母在内的所有人,都用宽恕的眼光看待拐卖、强奸的罪行时,宽恕已绝对谈不上是美德,对恶的容忍,揭示了一种斯德哥尔摩式的社会逻辑,这才是黑色的幽默。而除了拐卖人口的人贩子、花钱买妻的乡土农民之外,那些把悲剧故事掰成两半,只谈感动中国的媒体和地方政府部门,何尝不是这条逻辑链上的帮凶?

有人负责包装楷模,有人负责贩卖感动,郜艳敏失控的命运,就这样一直被精心地利用着。为了隐去罪恶,让郜艳敏更具宣传价值,根据她的真实遭遇拍摄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甚至将故事改编,将买卖双方肮脏的交易,变成了路人大爷自掏腰包从人贩子手下救人。

电影和报道一样,都在投机取巧地讲故事,这是今日人们批评的原因。觉得电影突兀而三观扭曲,认为报道是在转移悲情的本质,核心在于,如果把无故施加在郜艳敏身上的罪恶,以及郜艳敏与罪恶所做的凄苦斗争抹去,故事无论如何都讲不通。无视吃人的乡土生存链条,将留下巨大的逻辑缺口。这个缺口,漠视郜艳敏苦难、榨取郜艳敏善良的利己主义者当然看不见,但它真实地存在着,并且直指法律、道德、伦理意识的系统性缺失。

被拐,反而成了最美的衬托;不去追究人贩子的责任,反而从被拐中发现并讴歌伟大,这是天底下最荒诞的行为。

仇恨教育曾被当作一种理念来灌输,一度深刻地影响了国民心理,甚至催生了受害者心态,但对于庸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恶,却展现出奇特的宽容,这种扭曲真实地发生在郜艳敏身上。更荒谬的是,每当悲剧降临之刻,总有人和机构用宽恕掩盖罪恶,用歌颂美化蛮荒,迫不及待地把挣扎的个体包装成道德楷模。仇恨的是虚无,谅解的却是罪恶。

如果不是舆论的突然闯入,郜艳敏本该继续波澜不惊地教书生活,无须撕开伤疤再度呈现给世人,必要的时候,地方政府部门还可以把她拉出来站台宣传。那么,两年后的重新审视意味着什么?当年参与拐卖的是谁?多年来为何未见对拐卖、强奸启动任何调查?是谁下令阻挠媒体采访?在中国的大国版图之下,还有多少这样命运失控的个体?

7月29日、30日,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两次在新浪微博回应: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须追究刑责,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对妇女儿童拐入集中地区要严厉打击整治,对买卖人口行为绝不手软,不允许存在被拐妇女儿童被严看死守无法逃出的村子。

颠沛流离21年,该给这位“嫁给大山的女人”一个交代了。

微评:

@王志安:被拐女教师也有评先进的权利,甚至,她选择接受被拐卖的现实也是在现实条件下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是,歌颂这种冷酷现实下的无奈就显得太过冷血了。在这种复杂情景下当然还是有人性的闪光,也不排除女教师和买人者家庭会形成深厚的感情,但这种复杂的情感一旦处理简单化,就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善。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14版)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