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解密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宋太祖擅长“花式足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宋皇帝球迷多
宋太祖擅长“花式足球”

 

在中国古代,蹴鞠这种最早形式的足球,作为一项国家级赛事,一直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人们对蹴鞠的激情,绝不亚于如今我们熬夜看世界杯的疯狂。

“鞠城”是专业足球场

古时风行蹴鞠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最早记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而说到蹴鞠的起源,《太平御览》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可见在当时,蹴鞠是国家军队训练士兵体能和技巧的重要训练项目。

在汉代,由于汉高祖刘邦这位“超级球迷”的推行,蹴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皇宫内开始出现专业足球场,即所谓“鞠城”,设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球则是实心的。比赛分两队,双方各有队员12名,以踢入球门的球数多少来决定胜负,是现代足球的雏形。据说,此后西汉的皇帝如汉武帝刘彻、汉成帝刘骜都酷爱踢球,刘彻踢球时,还令其文学侍从作《蹴鞠赋》助兴。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时,球体明显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的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南宋时期,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当然,有比赛就有球星。施耐庵《水浒全传》中描写的那位由一个市井泼皮逆袭成为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俅,便是宋朝球技高超、经常陪伺宋徽宗踢球的著名球星。小说虽然在人物描述上做了一些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真实情况。

此外,宋代还有一批聚集在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内的职业球星,他们定期在皇宫蹴鞠宴会上表演踢球,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是当时地位较高的职业球星。

大小官吏都爱上足球

唐朝蹴鞠流行

唐朝时,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蹴鞠迅速流行,宫中大小官吏也爱上了蹴鞠。当时,蹴鞠的形式有很大改变,技术也有很大提高,更接近于现代足球。所踢的球用动物膀胱充气做成,然后用8块皮缝起来,弹性非常好。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疯狂“球迷”,这从现存的《宋太祖蹴鞠图》中便可以看出。

《宋太祖蹴鞠图》宽28.6厘米、长56.3厘米,原作者为北宋的著名画家苏汉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则是元代钱选的临摹品。画面设色淡雅,用线古拙,踢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观看的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等4位宋朝开国功勋。

赵匡胤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他尤其擅长“白打”,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可使“球终日不坠”。

除了球技,宋代的球制作工艺比唐代也有新的提高,已经形成制作的标准工艺,如球的表面从8片发展为12片,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球做成后,重量还是“正重十二两”,规格要“碎凑十分圆”等。工艺的进步,为宋朝的蹴鞠热开启了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唐代有女子足球队

女子也爱蹴鞠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元代以后,蹴鞠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很多女士也爱上了蹴鞠。

明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描绘了仕女们在花园中蹴鞠的情景。与现代女子足球崇尚力量与速度不同,古代女子蹴鞠因为以表演为主,对从事蹴鞠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艺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女子蹴鞠在古代又称为“美人蹴鞠”,它体现的是女子在蹴鞠时的一种特有的阴柔之美。

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可见当时的绮丽风情了。遗憾的是,五代以后,由于缠足恶俗的出现,直接剥夺了女性踢球的权利,“女足”渐渐走向没落。

(南国)

宋朝公务员待遇好

宋朝,文人的身份地位得以空前提高。宋朝皇帝打压武士,推崇文人治政,更是舍得在士大夫文人身上花费银子。宋代文官不仅官俸高、赏赐重,而且可以荫及家人,差科全免,成为社会上享有特权的“官户”阶层。于是,就出现了“榜下捉婿”的一幕。在科举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为什么会出现 “榜下捉婿” 这种抢嫁逼娶的怪诞现象呢?因为当时的人们就是看中了及第的进士有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幸福生活,大家闺秀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

宋朝官员的工资和福利都很高。他们的工资内容丰富充实,高举高打,令人叹为观止,有正俸、禄粟、职钱、春冬服、从人衣粮、茶酒、厨料、薪炭以及牲畜饲料等,衣食住行,甚至家眷从人的开销,全部由国家买单。北宋宰相和枢密使一级的执政大臣的年俸是3600贯钱、1200石粟米、40匹绫、60匹绢、100两冬绵、14400束薪、1600秤炭、7石盐再加上70个仆人的衣粮。有人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宋朝国家级干部的年薪是相当于现在的800万元到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大家熟知的包青天包拯的年薪就是令人咂舌的1000多万元,与当时一个州的年税收差不多。

宋朝官员不但每月有固定的工资,还有一份减免赋税的职田。职田按官品高下给田40顷至1顷不等。这种分配制度叫“薪给制”和“供给制”相结合。“供给制”有很多弊端,宋朝以前早已废除,但宋朝政府为了使公务员生活得幸福,仍然使用。另外,宋朝官员每临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等人的生日,还可得到大量的恩赐。

宋朝的官员从没有下岗分流一说,只要你不犯大错,这个铁饭碗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会变成金饭碗的。宋朝政府对文职官员三年一“磨勘”,武职官员四年一“磨勘”,按现在的说法,叫考核。考核过后,只要无大错就可升迁。升迁后,各种待遇也水涨船高。

宋朝政府为让官员安心工作,不为家事分心,允许中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亲属,甚至门人到政府工作,就是允许子弟接班和安置家人就业,成为“官二代”。当时,这叫“荫补”,比如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就出生在世袭官宦家庭,一到年纪就能当官。

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榜下捉得金龟婿,宋代的女子就得承受夫君的骄奢淫逸。不过,由于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这些官员及其集团手中,宋代的人们显然顾不了许多了。(南国)

《宋太祖蹴鞠图》

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