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今日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要求 所有孩子不许经商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里长子万伯翱:
父亲要求 所有孩子不许经商

 

2015年7月15日12时55分,一代改革闯将万里与世长辞,享年99岁。昨天,万里遗体在北京火化,天安门下半旗志哀。

万里长子万伯翱在治丧期间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回忆了父亲与家人在一起的普通生活。

万伯翱说,父亲退休后非常低调,几乎不出席公开活动,没想到他去世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群众自发到灵堂祭拜,父亲为老百姓办了实事,老百姓没有忘记他。

万伯翱18岁被父亲送到河南农村锻炼,一待就是10年,父亲叮嘱他做一名有文化的农民。万伯翱说,刚开始不理解父亲的做法,有过抱怨,后来理解了,在风雨中他锻炼成一名作家。

万伯翱说,父亲对家人要求极其严格,有时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做万里的儿子不容易,有过抱怨和委屈,所幸家人没有辱没父亲清廉的名声。

【谈父亲退休后的生活:打网球不可以赢他】

记者:您是传记文学作家,如果来书写父亲的一生,觉得他身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万伯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牢记在心里。这是共产党人的宗旨,父亲做到了。父亲去世后,让我很惊讶的是,全国有这么多人怀念父亲,我原以为父亲淡出政坛20多年,为人低调,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记者:自1993年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位置退下来,老人家就很少公开露面了,大家很关心他的晚年生活。

万伯翱:父亲曾对我说,老同志退下来后,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让年轻同志放开手脚干,就是对中央领导同志的最强有力支持。他给自己定了三项规定:不担任名誉职务、不参加剪彩活动、不题字写序。

虽然不再参加政治活动,但父亲退休后的生活很丰富,概括为“三打、两看、一接见”。“三打”是指打网球、桥牌、高尔夫球,每周会打三四次桥牌,两三次网球,偶尔打一次高尔夫球;“两看”是指看书看报纸和看中央文件;“一接见”是指接见老家的人、老朋友、老部下。父亲给自己的退休生活作了一首打油诗:“退休不发愁,还有桥牌和网球。还有一批好朋友,国泰民又安,老年乐悠悠。”

记者:看到过老人家打网球的照片,那么大岁数身手还那么矫健。

万伯翱:父亲90多岁还上场打网球,他最高兴的时候是打网球赢了,会开怀大笑。2008年奥运会,中国网球运动员郑洁和晏紫得了双打铜牌,父亲非常高兴,拉着两个姑娘在先农坛网球场一起打球,打球前,父亲说:“你们可以赢全世界,但不可以赢我。”弄得两个世界级运动员不知如何打球,最后父亲赢了。

记者:老人家真风趣。

万伯翱:这是父亲的玩笑话,老年人也有童真、要人哄的一面。他其实知道是对方在让他,有次他问他的网球陪练“我们在一起打球多少年了?”教练说:“30多年了。”父亲很真诚地道歉:“很对不起你呀,30多年没让你赢过球。”

记者:能说说老人家在世时最后情形是怎样的?

万伯翱:父亲去世前一周,因为肺炎感染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在他住院期间,有天我来医院看他,他告诉护士,“这是我的大儿子,我儿子来看我了。”去世前一天,父亲陷入昏迷,之前医生要给他做血液透析,他摆手坚决不肯做。他最后是自己闭上眼睛的,走得比较安详。

【谈父亲的改革历程:他有个外号叫“万大胆”】

记者:有人说您父亲是中国改革的标杆式人物,您怎么看?

万伯翱:我认为父亲的特点是实干、大胆。他有个外号叫“万大胆”。上世纪50年代,父亲出任第一任城市建设部部长,1958年父亲主持修建人民大会堂,周总理任总指挥,我父亲承担具体指挥工作。父亲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父亲回家了,我看到他黑黑瘦瘦,掉了十多斤肉,心疼。

人民大会堂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只用了10个月就建成了,毛主席对此很满意,他在一次扩大会议上表扬我父亲:人民大会堂修得不错,指挥修建的人姓万名里,此人不简单,一天就走一万里。你们要学习万里的速度。

记者:您父亲在安徽领导农业改革,受到很大压力,他是如何克服这些阻力的?

万伯翱:在安徽领导农业改革,他确实承担了巨大的压力。父亲曾经对我说,“老大,你不是喜欢写文章嘛,我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两次经历是在铁道部和在安徽领导农业改革,斗争太激烈了,你们作家拿来创作可以写出很好的故事。”

父亲到安徽后,亲自到农村去调研,当他看到农民家徒四壁,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农民的孩子躲在床上不敢下地见他,兄弟几个共穿一条裤子,当时就流泪了,他说解放快30年了,想不到农民还过这么苦的日子。他决心要让农民吃饱穿暖。1977年是安徽的大旱年,过年时,父亲主持农业部门放仓借粮,给每户农民发5斤面过年,父亲说,就是杨白劳过年了也得借两斤白面,给喜儿买两寸红头绳过年,他要让老百姓过年能吃上饺子。

1977年,极“左”思潮仍然盛行,当时有人认为,父亲主导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是跟大寨对着干,是资本主义复辟,但父亲就是大胆,坚持改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安徽的改革,父亲不理会。底下的县委干部害怕了,拿着《人民日报》去问父亲,还要不要坚持包产到户。父亲说,老百姓是问县委要粮食呢,还是问《人民日报》要粮食?要是秋后《人民日报》能给你粮食,你按照它的办,否则你就按照我的办。

【谈父亲和我:叮嘱我做一名有文化的农民】

记者:您眼里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万伯翱:父亲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对四个儿子尤其严厉,他对女儿比较温情,妹妹可以在他跟前撒撒娇,哭鼻子,开玩笑,我们四个儿子连跟他说话都有点害怕。但父亲老了以后,就随和很多,对孙辈很和气。

父亲对我的表扬不多,我到农村去锻炼后,有次他写信告诉我,他接见了一批即将下乡的知识青年,他跟那些知识青年说,“我儿子也是知青,我为儿子感到骄傲。”看到信后我很高兴。

记者:您父亲经常教育您的话是什么?

万伯翱:自强自立、自食其力。18岁我高中毕业,父亲就主张把我送到乡下去锻炼,当时奶奶和母亲抹着眼泪不同意,父亲很坚持。他说,“我就是农民的儿子,希望我的儿子能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在风雨中成长。”父亲还叮嘱我,要做一名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他说,“农村是个大学校,你可以研究植物学、养殖业。你喜欢写作,下乡丰富生活阅历,一样可以成为作家。”临走时,他送给我一个笔记本,还在首页题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记者:您到农村一待就是十年,是不是吃了很多苦?会不会想“我是高级干部的孩子,还要吃这样的苦”?

万伯翱:我到农村去就带了三件东西: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的一床补丁被子,父亲穿了多年的灰棉袄和15块钱。我就这样到了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要说我刚开始没有想法是不客观的。苦的时候累的时候我会想北京的同学在城市过轻松日子,凭什么要让我一人到穷乡僻壤来锻炼。但父亲给我写信,鼓励我要好好向农民学习,加强锻炼。我很快融入农民的生活。1963年,《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题以《市委书记的儿子参加农业劳动》为题报道了我下乡锻炼的事情,周总理还表扬了我,我很自豪。

【谈家风: 对家人太严格,所有孩子不许经商】

记者:听说您父亲对家人的禁令很多,制定了哪些家规?

万伯翱:父亲对家人要求很严格,他的官越大对家人限制越多: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帮别人办事,所有的孩子不许经商,不许使用公家的东西,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细小的规定有不能使用家中的红色电话,不能坐公务车。

上世纪50年代,有段时间母亲曾经和父亲在同一个机关办公,父亲作为领导可以配公务车上班,母亲作为普通职员只能坐公交车上班,我记得母亲的包里总是有大把的公交车票。

我没有坐过一次公务车,没有使用过一次红色电话,从不敢答应帮别人办私事。这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家风如此。

妹妹刚到美国时,生活很艰苦,美国的一所大学找她,提出想请父亲为学校题词,他们愿意出4万美金酬谢。4万美金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我妹妹拒绝了,因为父亲必然会拒绝。

记者: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儿子,您没有享受到特权,前途反而受到“父亲的阻碍”,抱怨过父亲吗?

万伯翱:北京亚运会后,我凭着自己的实干和努力,被提拔为中国体育杂志社总编辑和社长。弟妹在中南海向他报告了这个消息,他回答说:“比老大有能力的人多的是,为何要提拔他?”弟妹和他争辩说,哥哥下乡锻炼十年,靠自己的本领闯出来的。父亲才作罢。

因为父亲的反对,我妻子一直没能调入北京工作,我和妻子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有人提出能帮我妻子调动工作到北京,但是父亲知道后坚决反对:“在郑州工作不是很好吗?都调动到北京来,那谁来做郑州的工作。我的意见是不要调,谁调她来谁犯错。”我妻子最终没能调回北京。

要说心里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但现在逐渐能理解父亲了,我没有享受父亲的任何特权,没有辱没父亲清廉的名声。

记者:不能享受特权,反而处处受到限制,您觉得做万里的儿子很难吗?

万伯翱:做万里的儿子不容易呀。父亲的官当得越大,对我们的限制就越多,我们还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自由。我有过抱怨,不过也逐渐能理解父亲,他是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时间长了,我们也就习惯了。

记者:您觉得您父亲性格中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万伯翱:父亲最大的优点是心中始终牵挂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缺点吧,作为儿子,从私心上来讲,我觉得父亲对子女太严格了,缺少家庭温情。他对子女生活起居从不过问,他从没去过我们兄妹5人任何一个小家串过门,可以说他对党、对国家和人民是非常称职的,但对子女似乎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我理解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觉得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可以为了大爱牺牲小爱吧。

记者:父亲给后辈留下了什么遗产?

万伯翱:父亲一生清廉,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遗产,没有存折,没有金银玉器,没有房产。但他给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产,做一个正直清廉、自强自立的人。(新京)

▲万伯翱与父亲万里

万伯翱(资料图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