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我们的抗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响豫中抗日根据地第一枪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钢虎头山战斗:
打响豫中抗日根据地第一枪

敬献花束 寄托哀思
如今,虎头山新四军烈士陵园已成为我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在虎头山顶,新塑造起的雕塑“英雄不屈碑”,表现了新四军战士抗击日寇英勇顽强的精神。
在舞钢市尹集镇苇子园村,82岁的张书芳老人展示他当年在虎头山战场捡拾到的日寇刀柄残片。
 

□本报记者 丁进阳/文 李英平/图

战斗背景

1944年4月18日,日军为了尽快结束亚洲战场的作战,摆脱即将灭亡的命运,调集侵华日军精锐部队19万人,悍然发动了第二次河南战役。国民党驻河南的40万大军大溃退,37天失去38座县级以上城市。

河南战役爆发后,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果断做出了完成绾毂中原(意即由四周向中间进军)战略决策。6月,中央电示新四军五师尽快进军河南,控制中原。7月25日,中共中央向北方局、华中局和冀鲁豫分局发布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其中,新四军五师奉命沿平汉线北上,进军淮北和豫中地区。与此同时,党中央在延安积极抽调干部,组建部队,挺进河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以黄霖为司令员、骊再山为政委的新四军五师向河南挺进,开辟以嵖岈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虎头山战斗打响了豫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枪。

青山埋忠骨

7月10日,记者在舞钢市尹集镇政府工作人员白东亮的带领下来到了虎头山。

当日下着小雨,虎头山显得格外翠绿。虎头山山门是一座牌坊,两侧摆放着大石狮。牌坊上面写着“虎头山战场游览区”,两侧是一副对联“青山忠骨永作伴,碧水苍松共日月”。

烈士陵园位于虎头山半山腰,这里是舞钢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7名抗日烈士长眠于此。陵园祭奠台上摆放着几束花朵。白东亮说,平时经常有人来祭奠,缅怀先烈,清明节人更多,每天上山的人有好几千。

虎头山海拔300多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顶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一名战士扛着带有刺刀的长枪,仿佛在呐喊,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站在山顶放眼望去,三面环山:东侧是九头崖,北方为蜘蛛山,南部为单头崖。

白东亮说,此处是舞钢、西平、遂平、泌阳四县(市)的交界处,山间有一条长5公里的峡谷。据说以前牛车都难以从峡谷中通过,谷壁摩擦着车轴,峡谷因此得名摩轴峡。因野猪出没,峡谷又得名母猪峡。母猪峡南连江淮,北接豫中,为古今战略要塞。

下山途中,记者遇到一群登山的小学生。随队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漯河市舞阳县柿园湖小学,“放假了,带孩子们出来转转,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

虎头山脚下便是尹集镇苇子园村。白东亮说,村上有几位老人曾经历过那场战斗,如今有的老人已经不在了,健在的也都80多岁了,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们平时经常上山给游客讲当年的故事,82岁的张书芳就是其中一位老人。

新四军灭掉日军爪牙

到了苇子园村唐寺沟,张书芳老人不在家,打过电话后大概有20分钟,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回来了。张书芳老人身体消瘦但很康健,能骑电动车还会用手机,思路清晰,说话清楚,对当年的事记忆犹新。就在路边的树荫下,记者和老人聊了起来。

当时舞阳县国民党保安大队大队长史聘侯盘踞在母猪峡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祸害百姓,并投靠日本人充当其爪牙。新四军五师河南挺进兵团要开辟以嵖岈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更好地歼灭日寇,扫平西进北出的障碍,铲除土匪武装史聘侯部成为首要任务。

战斗发生在1945年2月8日凌晨。张书芳老人当年12岁,家中7口人。张书芳说:“村民们听到枪响都跑了,村里就剩下几位老人和小孩。”由于当时家人走得急,来不及带上熟睡的张书芳,等天亮他醒来时,家里就剩自己和奶奶了。

2月8日凌晨,新四军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对史聘侯部发起攻击。当时正值严冬,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山路非常难走,一不小心就有滑落山下的危险。经过艰难行军,战士们悄悄来到了史聘侯部驻地附近,对其发动了突然袭击。新四军兵分三路对史聘侯部进行围歼。战斗刚一打响,敌人疯狂逃窜,逃至九头崖山下,恰好进入了黄霖兵团预先设置的埋伏圈。除一些顽固分子被击毙外,其余600余人全部缴械,大队长史聘侯也被活捉。

这场战斗于当日上午11点多结束。新四军作战主力在母猪峡地区休整,并搬运战利品向嵖岈山转移,只有38团一营的200多名战士在通往母猪峡的必经之地——虎头山警戒。

警戒的200多名新四军就驻扎在唐寺沟村。张书芳说:“村里人基本走光了,新四军进村后在农户家只住配房,不住堂屋。我和奶奶本来就在配房住,所以就让新四军住进了堂屋,12名战士用稻草打了地铺。”

史聘侯部被歼灭后,驻扎在尹集镇的日军恼羞成怒,迅速从漯河、舞阳、叶县等地调集日军2000多人,准备向已经占领母猪峡的黄霖兵团反扑,虎头山之战即将爆发。

虎头山200多名战士坚守阵地

日军于1945年2月11日凌晨发动偷袭。张书芳回忆说,那晚,睡到半夜听到堂屋呼呼啦啦响,原来是日军偷袭,新四军紧急集合队伍,匆匆离开了他家。然后,就听到外面枪声四起。

新四军在日军来的方向利用有利地势分别在两个山头上设置了哨岗。两个哨岗之间约400米,而第二个哨岗距离新四军驻地唐寺沟村不足500米。日军深夜悄然突袭,将正在第一哨岗值班的战士刺死。气焰嚣张的日军将第一哨岗点燃,第二哨岗值班战士看到起火,立即鸣枪。住在唐寺沟村的200余名战士听到枪响,立即冲了出来向前来的日军发起猛攻。日军人数众多,是新四军的近10倍,因寡不敌众,新四军一边打一边退守,最终成功退守在虎头山。日军在山下架了山炮进行强攻。一时间,虎头山上下枪炮齐鸣,弥漫的硝烟下一片火海。战斗从凌晨进行到下午,200余名战士临危不惧,打退敌人多次冲锋。阵地上,雪地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此时,敌我双方呈胶着状态,都已疲惫不堪。见饥饿疲劳的日军已无斗志,日军最高指挥官恼羞成怒。他脱掉棉衣,骑上战马高举战刀,声嘶力竭地下令进攻。这名指挥官骑着战马冲在前面,他身后的日本兵个个像饿狼一样号叫着向山顶冲来。由于敌我实力悬殊,阵地最终陷落,而新四军战士毫不退缩,手持兵器进行肉搏战。我军一名年轻的小战士身受重伤,但他忍着剧痛,一只手捂着伤口躲到了一块大石头后面,另一只手把枪架在石头上。当日军最高指挥官冲到石头前时,他迅速向其马头开了一枪,马被打死,这名指挥官从马上栽了下来。四名新四军战士冲杀过来,奋力将这名指挥官刺死。日军见最高指挥官阵亡,顿时阵脚大乱。此时,黄霖司令员指挥挺进二团和挺进四团等部分部队增援过来,我军乘胜发起冲锋,打得日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此战我军共击毙日军100多人,坚守虎头山的200多名战士牺牲了27人。

日军侵华罪证——烂刀柄保存70年

前方枪炮激战正酣,后方日军在村上搜刮食物保障供给。张书芳说,新四军退守虎头山后,日军就进了他们村。后来,鬼子将村里仅有的几个老人小孩都集中起来,让给他们烙馍。几个老大娘负责烙馍,张书芳和另外几个小孩儿烧火,老大娘都把自己的脸上抹了灰,张书芳也学着用烧火灰往自己脸上抹。张书芳说:“鬼子坏透了,看见年轻女的就糟蹋,后来听说谁谁他娘都被鬼子糟蹋了。”

虎头山之战结束后,又过了几天,村民才陆陆续续返回村子。张书芳和村民们清理掩埋了新四军战士遗体。他回忆说,战场上惨不忍睹,老乡们都落泪了。其中一个战士可能是中了鬼子的燃烧弹,整个身体缩成了一小堆黑炭,地上掉落着几颗铜扣子。

在掩埋战士遗体时,张书芳捡了些炮壳和一个刺刀刀柄。他说:“鬼子的炮壳很特别,屁股门上有两个圈,一个是红的一个是绿的。炮壳都扔完了,那把刀柄我一直放着。”

在张书芳老人家,记者见到了他珍藏70年的刀柄。老人将黑箱子上的杂物搬开,掀开盖子,一只手顺着箱子角向下摸去。刀柄用报纸包着,老人小心翼翼揭开报纸,刀柄呈现。刀柄是铜质的,上面雕刻了多种花纹,其中有日本的太阳旗标志。张书芳说:“这个我一直没舍得扔,这是日本人侵略我们的证据,我得好好保存下去。”

一份烈士名单,两代人珍藏

由于战事紧张,新四军撤退后虎头山上牺牲的27位烈士的遗体由当地村民负责掩埋。白东亮介绍说,当时几个村的四五十位老乡含泪上山,刨开冻土,将英雄遗骨埋在了虎头山上。

解放后,年年都有很多老乡自发上山,为烈士们上坟扫墓,义务为烈士们看坟。虽然经常祭扫,但葬在虎头山上的烈士的姓名却没人能说得清,直到2001年,尹集镇唐寺沟村的陈国志老人把其中15名烈士的名单贡献出来,这15名烈士的姓名才为世人知晓。

据了解,虎头山战斗结束后,一位新四军首长找到在村中较有威信的陈国志的叔叔陈苟秦,秘密将其中15名死难烈士的名单交给了他,并叮嘱他等到抗战胜利后,再将名单拿出来。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武装杀了回来,对革命群众残酷镇压,安全起见,陈苟秦把名单藏进了土墙里。1946年,身患重病的陈苟秦将名单从墙中取了出来,交给了侄子陈国志保管。陈国志也像叔叔那样,将烈士名单藏进了自家的土墙里。

解放后,因为陈国志不识字,也没有人向他问及此事,这份名单在他家的土墙中一放就是50多年。2001年清明节,尹集镇千余名师生和经历那场战斗的老人们再次上山悼念先烈时,陈国志老人才将珍藏在自家墙洞里的15名烈士的名单拿了出来。但另外12名烈士的名字却成了永远的谜。

如今,虎头山战斗和新四军英烈事迹广为传播。陵园建成十多年来,经常有各地的党政机关人员、学校师生、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等到此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接待人数都在20万人以上。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