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57载,我们一起走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7载,我们一起走过

 

(上接A03版)

——创新经营思路。报社要发展,钱从哪里来?只有搞经营,自己挣钱。1993年春,时任平顶山日报社社长的贾汉专程到北京拜见了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邵华泽说,报纸是“天”,经营是“地”,报纸出了问题,“天塌了”;经营搞不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地陷了”。邵华泽的这一说法形象地把经营和办报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改革之初,这一极富改革远见的提法深深地影响了平顶山日报人。从此,循着这一办报和经营理念,我们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千方百计搞好经营,广告收入大幅增加,推动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创开放办报之风。为更好地服务鹰城百姓,《平顶山晚报》设立了百姓热线版和百姓服务版,开通热线电话和短信平台,打开大门办报,把报纸与百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用人创新。1993年以来,报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录事业发展所需人才,先后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共160多名,为采编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报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经营创新。2004年8月1日,平顶山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为我省地市报印刷厂第一家成功改制的企业。此外,报社广告部以活动带广告,举办了万人相亲、车博会、中秋商品特卖会、鹰城年货大集等多项大型活动,广告营销如火如荼。

——守牢本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全国不同地区的新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共享共有。新形势之下,得本土者才能得区域。《平顶山晚报》每天用一半以上的版面做本土新闻,用地方品牌赢得读者。为了吸引读者,2013年1月6日,鹰城首份社区报——《平顶山晚报·鹰城社区》出版,因为与市民很近,所以很受欢迎。

…………

在历史的镜头面前,我们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顶山日报》的创新成果:

——1989年1月1日,平顶山日报社实行自办发行,为报社发行开创了一条新路。

——1992年4月,报社迁入新落成的办公大楼,实现了微机输入、激光照排、胶版印刷,从此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完成了报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1996年6月25日,微机化的新闻采编中心正式运行,采编人员从此告别了纸与笔,标志着报社顺利完成报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2000年12月1日,平顶山新闻网正式开通,此后迅速成为影响力和访问量较大的地方门户网站。

——2010年10月,平顶山手机报发布。

——2013年,报社新媒体中心成立,党委就提出组建传媒集团的构想,加快了向“全媒体”战略转型的步伐。

今天,当翻动《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我们也像所有的劳动者一样,盘点自己的创新成果,不禁为自己曾经的汗水、曾经的思考、曾经的抉择而自豪。

繁花满树,迈向新征程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事业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鹰城人民。

1982年以来,平顶山日报人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不畏艰难,求新求变,不断提升办报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各项事业阔步向前。

——办报质量稳步提升。平顶山日报社“两报”编校质量及综合质量持续全省领先。《平顶山日报》连续7届14年获得河南省“十佳报纸”荣誉称号,是全省地市报社中唯一创此纪录的单位;《平顶山晚报》多次被评为“一级报纸”,综合质量位居全省都市类报纸前列。因为成绩突出,2015年4月24日,市委对平顶山日报社进行通报表彰。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度全省报纸编校质量抽查中,《平顶山晚报》和《平顶山日报》的差错率分别为万分之0.5和万分之0.6,分列全省80家参评报纸的第二位和第五位,受到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通报表彰。2005年,《平顶山日报》刊发的通讯《矿井里走出来的院士》荣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4年,《平顶山日报》刊发的通讯《“汽车上的乡政府”:一个流动的为民服务站》又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两次问鼎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平顶山日报人始终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结果。

——报业经济红红火火。从1989年1月1日起,《平顶山日报》开始自办发行,发行量得到快速攀升。目前,《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的发行量均有6万多份,是复刊之初的近5倍。凭借在平顶山主流权威的金字招牌,加之新颖丰富的营销活动,平顶山日报社广告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平顶山日报社印刷厂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成立平顶山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功后,平顶山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在确保“两报”(《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印刷外,开展灵活多样的经营创收工作,经营收入连续上升。此外,报业多种经营也风生水起。2008年,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南万通汽车集团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成平顶山世纪丰田4S店。2013年,平顶山世纪丰田4S店盈利500多万元,经营业绩连续四年位居华北地区第一位,公司经营回报率300%。随后,世纪丰田濮阳4S店投入运营。为扩大党的舆论阵地、实现多媒体融合,平顶山日报社积极尝试,先期投资500万元在市区主要街道建设党报阅报栏,在大力进行公益宣传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收益。在发行、广告、印刷和多种经营的“四轮驱动”下,报社多元化经营战略成效明显,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报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平顶山日报社在坚持内部行政职务和专业职务聘任的“双聘制”、人才公开“招聘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基础上,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职工考勤、业务研讨等90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靠体制机制管人管事、以制度规定约束员工的浓厚氛围。随着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报社已形成了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报业开拓发展积蓄了力量。目前,在册的采编人员19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7人、副高职称的32人,占采编人员总数的20.5%,中级职称的79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采编人员总数的62.1%;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各类专业中级职称以上者占总数的20.5%,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报社先后获得“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五十强”“全国报纸发行先进集体”“全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影响力十强”“全国城市党报发展创新奖”“全国阅报栏户外媒体经营创新大奖”“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五十强”等50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荣誉。

——报业传媒正融入全媒体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平顶山日报社新一届党委具有宏阔的战略眼光,提出了“贴中心、接地气、求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中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应势而动,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平顶山日报人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抢占网络舆论高地,使其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的新兴主流媒体。2014年以来,平顶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初步实现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发展事业的目标,形成了网站(平顶山新闻网)、论坛(鹰城网事论坛)、手机报(平顶山手机报)、微信(平顶山微报、掌上鹰城)、微博(平顶山晚报新浪微博)等多种媒体形态齐头并进、融合互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6月底,平顶山新闻网日均访问量达到4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鹰城网事论坛注册用户达到32万,日均发帖量1000余篇;平顶山微报用户数超过5.6万人,日转发量接近10万人次;平顶山晚报新浪微博粉丝超过8万人,掌上鹰城粉丝达到1.1万人。平顶山日报社初步形成了报纸、网站、移动传媒等多种媒体形态齐头并进、融合互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报业传媒正融入全媒体时代。

穿越时空隧道,历史的步履深沉而坚定。平顶山日报社不乏创业的艰难,但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种种喜悦。回首几代报人承前启后、辛勤跋涉之路,我们不禁心潮澎湃。

人们不会忘记,1982年平顶山日报复刊时,只有田鹤鸣、宋心海、李光宇三位老同志办过报纸,其他人都是一张白纸,都是通过自学干起来的。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建设路中段——今天的体育路与建设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建二公司的办公楼上,楼上有好多单位挤在一起办公,被称为“万国楼”。22名工作人员寄居在10间旧房里,一些单身的同志只能在办公室内住宿,办公和印刷设备几乎是一无所有。当时印报在五一路市印刷厂,两者相距3公里,无论刮风下雨,编辑都要到印刷厂的校对室值班,直到1984年,报社迁入市委党校办公楼,条件才稍有改善。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最艰难的事是新华社电稿的接收,当时采用条式摹写机输出,需人工用剪刀和胶水对多个纸条进行剪切和粘贴才可形成一份完整的稿件。为了节省时间,每天晚上8点,编辑要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收听时用录音机录下来,一句一句听写下来后,再编上报纸的要闻版……

历史不会忘记,平顶山日报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从黑白印刷到今天的彩色印刷,从复刊时的四开小报到今天的对开八版大报,从当初的财政全额拨款到现在不吃“皇粮”的传媒集团,从最早的十几名办报人员到现在数百人组成的采编经营队伍,从当年简陋的办公环境到今天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从传统的手工编采到全面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弹指间,平顶山日报社57年的征途留下精彩无限,招展着时代风流,为报业迈向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不断加剧,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组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对现行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是生存之需、发展之需,也是大势所趋。

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后,将依托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已有经营性资产,组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户外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物资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演艺会展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实体,助推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开创主业功能更加突出、产业支撑更加多元、服务发展更加有力的发展新格局。

57年,对一座城市发展而言时间虽短,对于报业的长远发展,足以支撑一次壮美的起跑。57年,对于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平顶山日报人,足够积累一次破茧化蝶的力量。

晨光熹微,又一轮新的太阳喷薄而出,照耀今天这个非凡的日子。对于鹰城报业而言,今天是历史画卷上一个特殊的坐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宣告成立,鹰城报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凝聚力量,薪火相传。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行各业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下,在集团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再接再厉,创造无愧前人、不负来者的辉煌业绩,为我市全面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樊建伟)

(本版图片李英平摄)

平顶山日报社坚持了9年的爱心成就大学梦活动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

市民参与平顶山日报社举办的万人相亲大型公益活动

市民参与“平顶山晚报读者纪念林”种植活动

平顶山晚报记者在“3·15”维权活动现场接受市民投诉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