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57载,我们一起走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7载,我们一起走过
——写在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之际
 

57载岁月洗礼,57载风雨兼程。

57载与党同心,57载情系百姓……

57年来,中共平顶山市委机关报《平顶山日报》由一株幼苗成长为挺拔的“大树”,形成了由《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新闻网、平顶山手机报、平顶山微报、掌上鹰城、平顶山传媒客户端等组成的全媒体方阵。

2015年7月1日,历史又将记录新的节点——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成立,全媒体方阵重装出击,聆听时代足音,搏击市场风浪。

走过春与秋,回望来时路,我们怎能忘记曾经的沧桑,怎能忘记历任市领导和一代代读者对报纸成长倾注的心血和真情,怎能忘记几代报人跋涉的艰辛、奋斗的执着……

峥嵘岁月,难忘的记忆

1953年,当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涌来,齐聚平顶山脚下,这片孕育希望、沉睡已久的土地开始苏醒。建设者风餐露宿,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开矿井,采乌金……

1957年,国务院第43次会议决定建立平顶山市。1958年10月1日,《平顶山日报》正式出版。从此,鹰城大地上,这张报纸飘着墨香,伴随着建设者激动的心跳,诉说、歌唱、传递着那个火红年代的创业激情。

对于风云激荡的中国,当年这张小报的创刊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可对于平顶山这座刚刚诞生的城市,她的声音却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57载,弹指一挥间。

蓦然回首,一个个历史瞬间从眼前闪过:百废俱兴、全面建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平顶山日报》伴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追随着鹰城的发展,一路走来。

风云激荡,《平顶山日报》走过四下五上的不寻常经历,报名也先后经历了《平顶山报》—《平顶山日报》—《会战简报》—《平顶山战报》—《新平顶山报》—《乘风破浪》—《平顶山报》—《平顶山日报》的改变。

1982年10月1日,《平顶山日报》复刊,四开四版,周六刊。报头为鲁迅手书选组,一直沿用至今。

1993年10月1日,《平顶山日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

1994年1月1日,《平顶山日报》的子报《平顶山晚报》正式诞生。

2000年12月1日,平顶山新闻网正式开通。

2007年7月1日起,《平顶山日报》开始每天彩色出版。

2010年10月,平顶山手机报上线。

2013年12月1日,新媒体中心成立,标志着平顶山日报社跨入全媒体时代。

…………

轻轻翻阅那发黄的卷册,一篇篇,一幅幅,一页页,久久不能平静:是谁养育了我们?是谁伴着我们的事业成长壮大?是伟大的党,是勤劳朴实的鹰城百姓。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变的是报名,不变的是我们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我们对百姓情怀的恒久坚守。

与党同心,纵横凌云笔

作为中共平顶山市委机关报,我们深知紧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是安身立命之本。

半个多世纪以来,平顶山日报人与党同心,牢记使命,始终将党性原则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创造性地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早在报纸创刊之初,平顶山日报社就提出“紧密依靠党委,认真贯彻党委意图是搞好报道的关键”。

上世纪80年代,平顶山日报社提出了“跟市委更紧些,离群众更近些”的口号,并认真落实到采编工作中。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顶山日报社提出了“办一流报纸、建一流队伍、干一流事业”的目标。

进入21世纪,《平顶山日报》提出“与时代同步 与读者同行”的办报理念,《平顶山晚报》提出“记录昨天 服务今天 影响明天”的办报宗旨,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有力地配合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了群众。

一代代报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及时报道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实施的进程和业绩。

田间地头、企业社区、寻常巷陌……哪里有组织的需要,哪里有群众的期盼,哪里就有记者的足迹;当洪水袭来时,当非典暴发时,当旱魔肆虐时……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至今,那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力作仍让人难以忘怀。

从汝州市民企兼并三家国有企业的“蛇吞象”到市食品城13名职工连锁经营走出新天地;

从在焊花闪亮中超越平凡的田庄选煤厂管工班班长张玮到真情服务用户的全国劳模、平燃公司维修班班长范素海;

从湛河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葛汉斌、罗华安到鹰城广场人工湖救人牺牲的崔帅奇;

从《矿井里走出来的院士——记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平煤集团总工程师张铁岗》到《好人吴如》;

从“精神侠客”张朝岑到“知心庭长”朱正栩、身残志坚马俊欣、公安干警楷模王高峰;

…………

2007年5月16日,为庆祝平顶山建市50周年,平顶山日报社推出100版《辉煌50年——纪念平顶山建市50周年特刊》。百版特刊真实记录了平顶山50年来的沧桑巨变,抒发了鹰城人民热爱平顶山、建设平顶山的火热情怀。

2013年,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中,社领导和记者一起深入采访一线,挖掘素材、采写现场新闻。

在汝州市大峪镇大泉村,记者一行深入采访驻村第一书记张现会,写出了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大山一样的情怀》,全面展现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了群众的高尚情怀。市委书记陈建生看到报道后,专程前往大泉村看望张现会,称赞他为全市党员干部树立了为民服务的好榜样。

先进典型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河南新闻阅评》刊发专题阅评文章予以表扬。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也在新闻阅评上做出批示,对平顶山日报典型带动的做法给予肯定。

2014年,我市遭遇了建市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在市委、市政府正确科学领导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打赢抗旱减灾攻坚战。为真实全面记录下这一值得载入平顶山史册的壮举,《平顶山日报》打破常规,拿出3个版刊发23000多字的长篇通讯《鹰城不会忘记——2014我市抗旱减灾纪实》。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服务百姓,深情藏沃土

潮之所流,是目之所及;社会变迁,是情之所系;民生疾苦,总关笔底波澜。情系百姓、服务读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多年来,《平顶山日报》秉持“与时代同步 与读者同行”的办报理念,深耕本土、深入生活,把笔和镜头对准百姓,倾听民声,关注民情,热情讴歌群众的创新创造,真实反映百姓的所思所盼。

《平顶山日报》开设的“权威发布”专栏,刊登权威部门发布的与读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信息;开设的“好人之歌”“百姓故事”专栏,讲述鹰城百姓的生活故事,聚焦亲情、友情、爱情,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开设的“温馨提示”专栏,刊发政府部门的实用信息和有警示性的社会新闻,服务百姓生活;开设的“建议与呼声”专栏,刊发本报受理的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读者意见等,督促相关部门解决。

《平顶山日报》还紧密结合平顶山的实际,设置了生活·旅游、文化、读者之声等专副刊版面,服务读者生活。为适应网络时代读者的新需求,《平顶山日报》及时设置鹰城e事版,整合报社旗下众多新媒体的资源,精心挑选一周以来的网络热点、活动预告、网友热拍等,打造成鹰城网友和读者交流的平台。

上世纪90年代,顺应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期盼,1994年1月1日,平顶山日报社创办了《平顶山晚报》。

21年来,《平顶山晚报》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弱势群体,开展舆论监督,以平民亲民的面孔,以贴身、贴心、实在的服务,以丰富的信息量,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迅速成为平顶山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都市类主流媒体。

细数晚报的成长历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2000年12月19日,《平顶山晚报》获评河南省“一级报纸”荣誉。从这一年起,在由河南省87种报纸参加的综合质量评比中,平顶山晚报连年获得“一级报纸”称号。

2002年1月1日,《平顶山晚报》由四开八版扩为四开十二版。

2004年1月1日,《平顶山晚报》再次改扩版,改为四开十六版。

2004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当天上午,《平顶山晚报》首次刊发号外。

2005年,《平顶山晚报》步入全彩出版时代。

2006年1月1日,《平顶山晚报》进行第5次扩版,由四开十六版扩为四开二十四版,分为A叠和B叠,A叠以新闻为主,B叠为专副刊。如今,《平顶山晚报》已增至四开三十二版。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当年4月下旬起,晚报记者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先后采访了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赤水河、宝塔山、杨家岭、南泥湾、西柏坡、双清别墅等地。在省内,记者分赴确山竹沟、桐柏叶家大院中原三军会师地、“将军县”信阳新县、淮海战役最后决战地商丘陈官庄等地采访,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红色记忆》,报道在鹰城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2010年5月,平顶山晚报荣膺“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十强”。

《平顶山晚报》创办的百姓热线、百姓服务、天天副刊、鹰城夜话、逢春苑、社区才艺展示等品牌专版专栏享誉鹰城。

记者不仅是“社会观察家”,也是“社会活动家”。平顶山日报社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读者广袤的沃野中。在办好报纸的同时,通过组织、策划社会活动,打造现代传媒,提高核心竞争力。

《平顶山晚报》2013年推出的寻找鹰城最后的抗战老兵,2014年发起的微能量点亮微心愿、邀市民晒全家福等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众多读者参与。此外,《平顶山晚报》多年来持续开展的爱心成就大学梦、万人相亲大会、车博会等活动接了地气,聚了人气,已成为百姓喜爱的著名品牌。

勇于改革,积蓄新力量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

平顶山日报人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没有满足于做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者,而是勇敢地去做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和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人事制度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平顶山日报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魄,在河南新闻界率先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内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实行聘任制。1993年至今,报社通过多轮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有50多名年轻干部先后进入报社党委和中层领导岗位,70多名业务骨干先后被聘为副科级行政职务。“双聘制”使人事制度由过去的“相马”变成了“赛马”, “赛马”赛出了群马奔腾的活力。

——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前,报社编辑、记者的工资比照行政单位的工资标准发放,干多干少一个样。改革后,编辑、记者的收入与工作量和稿件质量挂起钩来。工资制度的改革调动了编辑、记者多写稿、多编版,多写精品稿、多编精品版的积极性。

(下转A04版)

(本版为本报资料图片)

朝气蓬勃的平顶山日报社采编人员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