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社区·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王玉花: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张殿臣:社区里的摄影志愿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5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殿臣:社区里的摄影志愿者

 

□本报记者 牛超/文 彭程/图

在卫东区东安路街道东苑社区,每逢开展活动,大家总能看到一位老人拿着摄影器材前前后后地忙碌。他用镜头记录下社区发展的历史、邻里的可贵真情、街道及社区搞的活动,并制成了专题片。他就是张殿臣,他不但是摄影爱好者,还是社区志愿者。6月25日,记者来到东苑社区,对张殿臣进行了采访。

因工作爱上摄影

张殿臣今年63岁,是原市第一服装厂退休干部。说起摄影的爱好,张殿臣说,这要从他的工作说起。退休前,张殿臣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因为工作关系,他需要经常出差,参加全国各地的服装节。

“在服装节上,我们会拍一些流行的服饰,回来研究、学习。”张殿臣说。为此,1985年,他自费买了一部“虎丘”牌照相机,自学摄影。开始只是工作时用,后来游玩时也会拍一些照片……就这样,张殿臣喜欢上了摄影。

“当时,拍的都是黑白照片。”张殿臣说,他有个邻居在市区一家照相馆上班,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邻居请教,并由此学会了冲洗照片。

直到现在,张殿臣还记得自己冲洗出的第一张照片,是在无锡太湖边拍的风景照。“说起来冲洗照片很容易,只要有灯箱、显影粉、定影粉、黑布等都行,可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张殿臣说,也不知道自己曝光了多少照片,才将在无锡太湖边拍的风景照冲洗出来,而且由于当时没有放大器,他冲出的照片只有1英寸照片大小,根本看不清画面,但他还是很激动。

退休后成了社区志愿者

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及改制,2003年,张殿臣提前退休。其间,他又学会了录像。2011年夏季,搬到建东小区居住的他闲着无事到小区花园遛弯,遇到一些戏剧爱好者在唱戏,由此认识了当时在社区当志愿者的陶留长。

听说他们要举办第一届戏迷擂台赛,张殿臣便自告奋勇给他们拍照、录像,事后还帮忙将资料存入社区电脑。一来二去,张殿臣和陶留长及社区的工作人员也熟悉了起来。后来,社区有什么活动,张殿臣都前去帮忙拍照、录像。每次活动结束,他还总是将其制成光盘,送给社区作为资料留存。

慢慢地,他成了社区的志愿者。

“我们社区有6个固定的老年志愿者,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所以,平时,他干的活有些多、杂。”社区党总支书记韩朋可说,张殿臣刚成为社区志愿者时,没有分工,社区有什么活他都要帮忙干,巡逻、拔草、检查卫生……

2013年,社区将几位志愿者的分工进行了明确,张殿臣专门负责摄影、录像,即使如此,他仍然帮着其他志愿者做事。陶留长今年70多岁,是社区戏迷俱乐部的负责人,每周三、日,社区戏迷俱乐部都要举行活动。每逢此时,张殿臣除了做好摄影、录像工作外,还要帮忙布置会场,活动结束后,还要帮着清理会场。

“贴本”干活也愿意

张殿臣的办公桌里放着厚厚几摞他为社区制作的光碟,光碟背面写有内容及制作时间。记者看了看,光碟的内容涉及创卫、社区艺术节活动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发展的方方面面。

张殿臣说,起初,他没有任何制作视频的基础,设备也非常简单,为了学制光碟,他通过网络查询、咨询家人,一点一点摸索,就这样学会了。录像时,录像设备是不能晃动的,一动图像就模糊了。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架子,举着录像机要一两个小时。晚上回家的时候,他经常让老伴帮忙揉肩,后来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最早给社区拍照片、录像不但要用自己的照相机、录像机,干活也都是义务的。后来,社区虽然准备了相机、录像机,但活还是义务地干,而且机器出了问题,多数情况也需要张殿臣自掏腰包去维修,对此,张殿臣毫无怨言。

“喜欢这个,自己玩也是玩,给社区帮忙也算是发挥余热吧。”张殿臣说,到目前为止,他用过的照相机、录像机都有五六台了。

张殿臣用手中的DV机记录着社区里发生的大事小情。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