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功利到兴趣 从汲取到反哺
爱心商家街头设立免费茶水点
有烟民表示:以后少抽点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5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功利到兴趣 从汲取到反哺
——孙振杰博士的读书历程
在家中读书的孙振杰 本报记者 禹舸 摄
 

姓名:孙振杰

年龄:35岁

职业:大学教师

推荐书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本报记者 娄刚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孙振杰今年35岁,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是很多人眼中的青年才俊。本报与市图书馆推出鹰城“读书达人”评选活动后,他的一个朋友向记者推荐了他。电话中,这位也颇爱读书的市民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你们评选‘读书达人’,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博士读书,必有过人之处。带着这个先入为主的想法,记者近日到平顶山学院采访了孙振杰。

在学院家属区,孙振杰有一套宽敞的住宅。浏览书房,藏书量并不特别大,书架上大部分都是他的专业书籍,如《徐玉诺诗文辑存》《汉字与两性文化》《中国诗史》《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学书籍。在其后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经常在网上阅读电子文献,读后觉得有必要时,才会购买纸质书收藏,便于再次阅读。

我们的话题从他目前正在研究的领域——小说文献说起。据孙振杰介绍,这一领域是通过对与小说有关的文献包括评论、笔记、书信等的研究,理清小说的发展流变,比如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知道历史上哪部小说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记者请孙振杰举上一例。他说:“比如唐朝王度写的《古镜记》。《古镜记》里面的故事在南北朝其实就有了,但早期这个故事只是寥寥数语,到了唐朝,就有了对照妖镜使用情形的描写、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所以,从南北朝到唐朝是中国小说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逐渐发现了孙振杰作为“博士”的特点:知识渊博。话题所及,佐证史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思维和表述很有条理,长期学术训练的烙印很深。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谈话中,孙振杰经常在精确的学术语言和亲切的豫东方言之间切换,效果却不违和。比如,他严谨的时候说“建构”,想放松的时候就说“去伙”。

高考失利的“学霸”

孙振杰出生在许昌市鄢陵县农村,但却是书香门第。他父亲是医生,父亲的六个姊妹也都读书、做学问。孙振杰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成绩拔尖,一直被师长寄予厚望。但高考时他的分数没有达到目标学校的录取线,最后以同意调剂的结果进入信阳师范学院学习中文专业。

进校初期,他一直笼罩在沮丧的情绪中,遂以读一些高冷的书籍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比如哲学等。后来,他开始约束自己,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苦读专业书籍。

“学校图书馆有一个‘基藏书库’,就是基本藏书,不外借。不夸张地说,26个字母的条目,文学类的,从A到Z我每一本都看过。”孙振杰说。

他读书读到了痴迷的程度,晚上做梦都和书有关。“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评价《歧路灯》是‘旧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我咋也想不通,想得多了,晚上就做梦和朱自清辩论”。

而对这一阶段的苦读,孙振杰自我评价“还是功利性的读书”,先是想从书中读出个前程,上大学后又想通过读书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就是想在别人眼里证明自己,还是功利性的”。

“其实图书馆的管理员特烦我们这些常泡图书馆的人。整个学校就这么十来个人,一坐一天,影响人家早下班。”孙振杰回忆。

孙振杰说,他真正从读书中获得单纯的快乐是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期间。当时他的专业是古典小说美学,为了撰写和李绿园《歧路灯》有关的毕业论文,他通读了学校图书馆所有记载过李绿园及《歧路灯》的河南省各县的县志。在上海市图书馆发现有关文献后,囿于该馆不允许将文献带出馆外的规定,他连续3次自带数码相机进馆,将文献带到卫生间翻拍。后来,他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以《〈歧路灯〉传播研究》为题的毕业论文,最令他自豪的是,由于论文中有两处前人未曾发现使用过的史料,故而常被其他研究者引用。

“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读书有了收获,很快乐。”孙振杰说,“实际上,我上大学时候读《歧路灯》并没有想到以后会以它为研究对象,我是到平顶山学院以后才对李绿园和《歧路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在读研时以它作为论文主题的。这就叫机缘巧合吧。”

随着书越读越多,学历越来越高,孙振杰渐渐地可以把拥有的知识反哺社会。据他介绍,去年他和同事拍摄、制作了一部名为《李绿园和〈歧路灯〉》的纪录片,用以宣传鹰城地域文化。2008年,他还报名成为孔子学院的教师,赴泰国任教一年。

孙振杰荐书: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孙振杰近来常看的一本书。该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所著。他在推荐这本书时说:“这本书是在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语言生动活泼,就像拉家常一样,从我们的衣食住行讲起,介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农业与膳食,酒、茶、糖、烟,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器、漆器、瓷器,文具、印刷、乐器,武备,科学技术,古代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究竟哪些出自中国的创造,创造过程中又有哪些是本土因子哪些是外来因子,中外融合的契机是怎样的,这些人们颇为关心却往往难得确解的问题,这本书都梳理得一清二楚。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