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探访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一版  下一版4
 
鲁山丝绸:一丝一缕绵长千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山丝绸:一丝一缕绵长千秋

▲经过十余道工序,原色家丝绸露出芳容。
▲刚刚培育出的“蚕宝宝”。
▲岳石头向记者介绍正在建设中的丝绸展馆,建成后将成为我省展示传统丝绸生产工艺的唯一展馆。
▲仍在使用中的传统织绸机,已经使用了百年以上。
▲传统手工络丝。
 

□本报记者 杨元琪/文 张鹏/图

提起丝绸,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苏杭,殊不知咱们家门口就有传承千百年的织绸技艺。轻飘的蚕茧、光滑的丝锭、斑驳的织机……一尺白绸不知浸透了多少汗水,三分桑田不知承载了多少希望,我们应该庆幸还有一群坚毅的人,让丝路绵长。

少小学艺养家糊口

翻过几座山,越过几条河,一片竹林中隐现着几间老屋,这就是中原养蚕织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岳石头位于鲁山县瓦屋镇李老庄村的家。5月15日,记者来到这里,正值山花烂漫、绿树成荫的时节,偏房竹筐里养着一张蚕,丝滑的白绸正是从这米粒般大小的幼蚕中流出的。

“坐吧,今儿不忙,给恁好好喷会儿。”56岁的岳石头招呼记者坐下,聊起了他家的织绸历史。岳石头的父亲岳玉松自幼在鲁山一家养蚕大户人家做活,学成了整套养蚕织绸技艺,后来还当上了师傅,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这个行当。岳石头告诉记者,他的老父亲98岁那年无疾而终,老人家96岁还能络丝,90岁还可以上机织绸,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媒体拍摄的老父亲织绸的影像资料。

“我毕业那时正是文革,没有啥出路,干这活儿还能养家糊口,我就接班了。”岳石头16岁那年高中毕业,来到父亲的作坊,成了一名学徒,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上手很快,没过几年就掌握了养蚕织绸的全套技艺。岳石头说,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大集体的时代,别人干农活一天只能挣几毛钱,但当时的绸子一匹就能卖到60元,平均下来他一天能挣十几元。说到此,岳石头十分得意,他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里屋,从柜子里拿出一匹丝绸。记者摸了摸,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丝般柔顺”。“这是熟绸,每匹17米,3500块。”老岳说他家的绸子虽然一直在涨价,但仍是供不应求。“这绸子是咋织出来哩?”记者问道。老岳笑了笑,搬出一沓照片说:“就算你们在我这儿住一星期也不可能全都看过来,这都是别人给我拍的照片,先看看,我慢慢给你讲。”

一尺白绸浸透汗水

据老岳介绍,蚕丝分柞蚕丝和家蚕丝两种,柞蚕丝就是以在山上放养的蚕结成的茧为原料制成的蚕丝。顾名思义,家蚕丝就是以家中养的蚕结成的茧为原料制成的蚕丝。柞蚕丝颜色泛黄,耐碱不耐酸。家蚕丝是纯白色,耐酸也耐碱。老岳做的家丝绸是用家蚕丝加工制作的,每年春秋两季。以春季为例,每年5月初他从蚕种基地买来幼蚕,“蚕是论张算的,你要问我有多少,我也数不上来。”老岳说他偏房的竹筐里大约有5万只幼蚕,最终能结茧50公斤左右。从幼蚕接到家到结茧大约一个月时间,分五龄段,全以桑叶为食,为此他还种了三亩桑田。

收茧之后首先筛去黄斑茧、双公茧和薄皮茧等不适宜抽丝的坏茧,随后还要蒸茧,为的是防止蚕蛹生蛾,蒸过后还要晾干,这样的蚕茧能储存两年。然后是缫丝,就是把蚕茧放在约80℃的清水中浸泡,蚕茧会慢慢变软,蚕丝逐渐分离,此时需人工将丝抽出来,一般28至32根丝捻成一股,然后再缠绕在滚轮上自然晾干。

缫丝之后是络丝,也就是把晾好的生丝一根一根缠绕在丝锭上。作坊里,老岳的老伴杜爱勤正在从事这道工序,工具很不起眼,但稍不留神就会断丝,影响绸子质量。杜爱勤告诉记者,她23岁嫁过来就开始干这活儿,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还不能完全操作全套工序,现在主要负责络丝和打纬。

络丝后要牵经、刷经、打纬,就是把蚕丝捋顺,为上机织绸做准备。这一切之后就要套头了,将一根根细丝接在织绸机上,一般2000根丝头套好要花费两天时间,

作坊那边,岳石头的外甥媳妇曹小改正在织绸,一台上百年的机器吱吱响个不停,织绸机上还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上下龙张口。下联是:左右凤点头。横批为:勤劳致富。岳石头说,织绸的机器比织布的机器要小一些,现存的机器已经不多了,他正在全国范围内收集。

曹小改手脚并用,十分娴熟,梭子穿来穿去,织出毫厘丝绸。待她休息时,记者尝试了一番,虽然曹小改再三告知动作要领,但记者还是手忙脚乱。供织工坐的坐机板只有巴掌宽,为山桑木制成,韧性很大,记者坐了几分钟就感到屁股生疼。曹小改说她学了好几年才能够熟练地上机织绸,一般织好一匹绸子要4天时间。

从织绸机上出来的丝绸是生绸,质地较硬,不适合做衣服,还要经过复杂的技术处理才能加工成柔顺的熟绸,行里话叫作炼绸。

所谓炼绸,就是先将生绸浸泡在高温碳酸钠溶液中数小时,其间要不停地翻动,捞起的时间完全靠经验,分秒的误差就会影响到丝绸的质量。然后将丝绸放在阴凉处晾干。随后将丝绸放入用猪胰子滚沸的水中反复搓洗一段时间,再放入清水中浸泡3天3夜。浸泡的关键是丝绸不能露出水面,一旦露出水面丝绸就会出现黑斑。浸泡完后,捞出拧至八成干,置于阴凉处,等到晾至九成干时叠齐,用棒槌捶击后摊开晾晒。记者闻了闻加工完毕的熟绸,带着一股淡淡的碱香气,老岳说这样的丝绸耐酸碱,只要保存得当,放置几十年也不会变质。老岳还说,古代达官贵人入殓时会将丝绸作为裹尸布,以延缓尸体腐烂速度。目前我国考古界发掘出的保存完好的古尸大多与这个习俗有关。

传承手艺不变本色

“现在市面上的真丝很不好买,假的太多了。”前些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一位专家前来拜访老岳,还带了几块丝绸,想请他把把关。老岳摸了两把,只是笑了笑,没说是真是假,走进屋从柜子里拿出自己织好的丝绸递到专家手上,专家仔细鉴赏了一番,连连称赞。专家在老岳家住了好几天,详细了解了织绸技艺,并整理了资料,临行前执意要求购买10匹丝绸作为收藏,但老岳没那么多货,只卖给专家5匹。还有一次老岳和老伴去香港旅游,导游把游客带到了销售所谓真丝的商铺,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如获至宝,而老岳却在店里转了一圈扭头就走,同行的游客十分不解,追问老岳才得知那里的货十有八九都是假的,老岳说他不但搅黄了人家的生意,还把导游给得罪了。

说到此,老岳教给记者两个鉴别丝绸的简单方法,真丝用火点燃之后会散发出蛋白质焦煳味,灰烬一捻就成粉末。而人造丝为化学合成物,点燃后有股塑料烧焦的气味,而且灰烬捻不碎。另一个方法更简单,真丝遇到84消毒液会溶解,而人造丝不会。

老岳的院落里有两间未完工的平房,他说这是省文化厅拨款让他建设一座鲁山丝绸展示厅,预计很快就能完工。届时,访客只要在展示厅里转上一圈,基本上就能了解家蚕丝的全部生产流程。说到此,老岳翻出了他的“红本本”。2013年,岳石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养蚕织绸技艺(鲁山绸织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就是说,就目前来看,河南省能独自完成养蚕织绸全部制作技艺的人唯有岳石头,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寥若晨星,目前我省相关部门正在为这一技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这活儿不用担心失传,想干的大有人在。”老岳说,虽然想学手艺的人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只会一两道工序。他的三个子女都已大学毕业,虽然在外地工作,但都很关心家里的事。家里的作坊雇了几个亲戚帮工,老岳想趁着还能干将手艺传承下去,目前已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下一步,老岳准备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传统的本色不能变。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