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探访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民间奇葩“霸王鞭”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奇葩“霸王鞭”

董寨村的孩子把一条“ 霸王鞭”舞得像模像样。
“霸王鞭”的传承人董海彬向记者展示一条用传统原料手工制作的“霸王鞭”。
 

□本报记者 王辉/文 彭程/图

我市叶县仙台镇董寨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名叫“霸王鞭”。2007年以来,“霸王鞭”先后被有关部门列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日,董寨村第二十代“霸王鞭”传承人董海彬等一行5人专程赴郑州传艺表演,“霸王鞭”独特的道具、节奏和韵律吸引了全省文艺骨干和省内外专家的目光。

4月16日下午,河南省“文明生活·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在郑州市花园路新世纪大厦正式开班,我市叶县仙台镇董寨村“霸王鞭”传承人董海彬一行5人,应承办单位河南省杂技家协会的邀请,向来自全省18个省辖市及10个省管县(市)的135名基层文艺骨干表演传授“霸王鞭”技艺。

当日下午2时30分,记者在新世纪大厦会议厅内看到,董海彬带领韩红、董杏等5名村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每人手持一根半米多长的“霸王鞭”载歌载舞。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和照相机摄录这难得一见的场面。

“霸王鞭”源起楚霸王

70岁的董海彬,一头花白头发,个子不高,精神矍铄。趁董海彬休息,记者向他讨教“霸王鞭”的由来。董海彬告诉记者,相传秦末汉初,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后来,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破一座城池,项羽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载歌载舞。舞到高潮时,又命令将士折木为鞭同他一起欢舞,共同欢庆胜利。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后来由军营传入民间,每逢节日、丰收或战胜自然灾害时,百姓便利用这种舞蹈形式进行庆祝,因舞蹈者使用的道具形似楚霸王使用的兵器——“鞭”,所以这种舞蹈形式就得名“霸王鞭”。

记者看到董海彬手中的“霸王鞭”,由一根70厘米长的竹竿做成,形如中国横笛,上面挖有6个透根洞,里面装有20枚铜钱。“霸王鞭”挥舞起来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因此,这种流传已久的“霸王鞭”在董海彬的家乡又叫响杆。

“霸王鞭”传承几百年

董海彬说,明朝时期,董家人的祖先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叶县仙台镇董寨村,现在董寨村竖立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董家先人的名字和祖籍。听村里老辈人讲,董家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这里时,董志和、董文秀等几代人中均有“霸王鞭”艺人。此后,“霸王鞭”技艺在董寨村世代相传,绵延不断,至今这项技艺在董寨村一带已经流传了几百年。

1958年,董海彬在董寨上小学时开始在学校里学习“霸王鞭”。那时,学校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他是其中一员,学了一些“霸王鞭”击打动作后时常到校外进行表演,为了练好“霸王鞭”的动作要领,他不怕吃苦。因一手握鞭,一手拍鞭,时间一长,董海彬手上磨出了血泡。休息一段时间,他就重新握鞭继续练习。董海彬对“霸王鞭”常练不懈,放学后,没有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活动,他就在夜深人静时,手持一根木棍当作“霸王鞭”拍打几下过过瘾。“只是(把“霸王鞭”)当成一项娱乐,没想到(“霸王鞭”)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海彬笑着说。

当时,在董寨学校教学生练习“霸王鞭”的人,就是村里的老艺人董花岗和董尚岐。回忆起当年向这两位老艺人学习“霸王鞭”的情景,董海彬说:“我曾经见过两位老艺人打鞭耍盘的情景,记得那时他俩一个人打鞭,一个人托盘,盘中放一个盛满水的杯子,表演时,托盘的人随打鞭的人一起载歌载舞,而盘中杯子里的水却不会洒落一滴,真是让人佩服,可惜两位老艺人过世后,这种‘霸王鞭’的绝技已经失传,后人再也无法看到了。”

“霸王鞭”不断推陈出新

1959年,叶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辛营带领董花岗、董尚岐等人赴郑州表演“霸王鞭”,首次将“霸王鞭”脱离高跷搬上舞台,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20世纪80年代初,辛营进驻董寨村与董海彬一起对“霸王鞭”重新进行挖掘整理,使这项民间艺术在打法、音乐、道具和服装方面走向规范化。

1983年春节,董海彬与村里人组成的“霸王鞭”表演团队参加我市首届民间艺术会演,他踩着高跷在市区建设路上一口气走了3公里多。“下了高跷,我和参加表演的搭档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躺地上,半天起不来。”表演“霸王鞭”有苦有累,甚至有些危险,但董海彬凭着对“霸王鞭”艺术的一腔热情在2008年荣获“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家”称号,2013年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霸王鞭”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其间,董海彬在继承传统“霸王鞭”的基础上勇于推陈出新,将“鞭”的制作进行了修改,在舞鞭过程中创新一种新的舞鞭技巧——“抖鞭”,并把原先的4个舞鞭套路扩展到现在的8个表演套路。

据叶县仙台镇文化站站长贾晓红介绍,前不久,在河南省“文明生活·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上,有关专家把“霸王鞭”的舞鞭动作和元素加以修改创新,改编成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向全省推广,并计划将它打造成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代表河南,走向全国。

不少村民会打“鞭”

4月25日上午,记者一行三人来到仙台镇董寨村采访,受到董寨小学师生的热情迎接。当时,记者看到该校的一间办公室内放着数十根“霸王鞭”,还有铙等演出道具。课间操时,李金亭老师带着三年级20名身着红黄两种表演服装的学生,列成两队走向操场进行“霸王鞭”表演。在李老师双手打铙指挥下,孩子们迈着轻快而有节奏的脚步,手中的“霸王鞭”打得清脆悦耳,红黄两队学生一边打鞭,一边相互穿插,而两队的原有队形却始终井然有序,保持不变。

董寨小学校长李国干说:自2008年起,董寨小学就请董海彬向学生教授“霸王鞭”,目前该校一直坚持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向学生传授“霸王鞭”,现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有40-50人会打“霸王鞭”。

记者问及对“霸王鞭”的看法时,李校长说:“它是一项文化遗产,不能丢失,练习‘霸王鞭’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有兴趣,家长也很支持。”

在董寨村不仅小学生会打“霸王鞭”,许多成年人也会打“霸王鞭”。当天上午,村里一位63岁的大婶潘桂荣到董寨小学接孙子时告诉记者,她家七口人有五人会打“霸王鞭”。

“霸王鞭”是团队表演艺术

村里一位长期跟随董海彬排练演出“霸王鞭”的女士辛红琴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霸王鞭”舞蹈艺术越来越引人关注,许多参观者慕名而来,他们自认为已经了解了“霸王鞭”,其实真正的“霸王鞭”根本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闻听此言,记者赶紧向辛女士讨教:“那真正的‘霸王鞭’又是什么样?”辛女士欲言又止,在记者的追问下,辛女士说,她也说不好,还是让董海彬讲讲吧。

董海彬向记者介绍,首先,“霸王鞭”的道具别具一格,“鞭”用竹竿和20枚铜钱(现由铁制材料取代)制成,另外还有木盘、茶杯和折扇。演出乐器有曲胡、笛子、大鼓等6种。其次,演员阵容庞大,场面壮观。“霸王鞭”演员参照戏剧服装进行化妆,饰演的角色有和尚、小丑、青衣、老旦和丫鬟。现在“霸王鞭”的表演分为平地舞和高跷舞两种形式,参演人员由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37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出场、剪子股、龙卷风、内挖门、外挖门、对打脸等十几个场面。

据了解,当天上午,董寨小学学生表演的“霸王鞭”舞蹈中有剪子股、内挖门和外挖门场景。“霸王鞭”舞蹈中的木盘、茶杯和折扇,以及众多角色、乐器和场面都难以寻觅,记者一行三人所看到的场面不过是“霸王鞭”的冰山一角罢了。

真正的“霸王鞭”难得一见

那么,怎样才能看到一场完整的“霸王鞭”舞蹈表演呢?董海彬和他的弟子告诉记者,只能待春节等重大节日来临时,方可看到“霸王鞭”气派壮观喜气洋洋的热闹场面。

平时不能演吗?董海彬说,现在人员不整,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像踩高跷比较危险,主要靠年轻人来演,年轻人反应快,一般不怕磕碰,换成中老年人踩高跷,万一有个闪失,不好向人家交代。

贾晓红告诉记者,现在“霸王鞭”在董寨村的发展中的确面临人员不整的困境,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回来了,倘若组成一个“霸王鞭”团队进行演出的话,大家都热情高涨,为了参加演出,个别人宁愿推迟打工日期,也要上阵参演。可一旦过了春节,许多村民“都外出抓经济收入了,想组成一个团队外出表演很不容易”。就算有的人在家,要让人家外出辛苦一天,不给人家个路费和饭钱,恐怕也说不过去。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霸王鞭”面临着由业余表演团队向专业演出团队发展过渡的困境,如果解决了经费问题,那么现在的人员不整、道具和服装老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当天,记者在董寨村欣喜地看到,上级文化部门和董寨村委会共同筹资在村里兴建了一座“霸王鞭”研习所,为培养“霸王鞭”艺术新人及进一步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提供了场所。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