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回眸2014,关注鹰城十大民生工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免费开放,让人人享受文化大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免费开放,让人人享受文化大餐

“送戏下乡”的大篷车来到了卫东区吴寨村。 本报记者 彭程 摄
 

□本报记者 娄刚

【关键词】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核心提示】

2014年,我市继续实施“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的发展战略,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用文化滋养城市、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

韩寨村来了戏班子

2014年12月17日,一个特别晴朗的冬日,暖暖的太阳照耀着新城区滍阳镇韩寨村文化活动广场。吃过早饭的村民三三两两地向广场聚集,一边走一边打招呼:“今天有戏呀,市曲剧院来演《龟山奇案》。”听到的人则回应:“你先头里走,我这就去。”

将近上午10点,广场上已经聚满了村民。舞台上,市曲剧院的演职人员已准备就绪,只等锣响开演。舞台后面的一间村委会办公室被临时腾出来当做化妆间,脸上抹着油彩的演员在屋里屋外来回穿梭,有的还身着单衣,全然不顾空气犹凉。

开场后才闲下来的市曲剧院院长姚军良对记者说,市曲剧院到韩寨村的演出是市政府“送戏下乡”活动的其中一项内容,曲剧院全体演职人员60多人全部行动,上午演出《龟山奇案》,下午演出《风雪配》。这两个剧目都是曲剧经典剧目,是很多农村戏迷熟悉也爱看的戏。

舞台前的空地上,村民专注地看着表演。从他们脸上放松的表情看,晒着太阳看着戏,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坐在电动车上看戏的村民韩松枝今年63岁,他刚从新城区回来,听说村里有戏,家也没回就来到了广场。他对记者说:“《龟山奇案》也叫《开棺斩子》,是一出清馆戏,好看。”另一位韩姓村民对记者说:“这出戏我看过好多遍,今天市里的演出设施好,水平高,确实不一样。”

韩寨村的文化活动广场和大部分乡村舞台一样,条件比较简陋。当记者询问姚军良在农村演出是否受到条件限制时,他以一种习惯了的口气说:“也没啥,干的就是这活儿。”

据了解,截至去年12月,我市2014年“舞台艺术送农民”67场演出已全部完成,省、市多个戏曲院团奔赴全市10个县(市、区)的乡村,演出了《五世请缨》《下陈州》《泪洒相思地》《屠夫状元》等剧目。由市政府出资,市豫剧院、市曲剧院开展了200多场送戏下乡演出活动。

文化艺术中心的“新常态”

近日,记者到市文化艺术中心采访,发现该中心四楼声乐教室特别拥挤,没有座位可坐的学员站在教室后排。

退休职工张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丰富业余生活,他之前参加了一些民间合唱团。由于没受过专业声乐教育,很多团员跟不上合唱团的要求。得知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市群艺馆开办的公益课中有声乐课程后,他们就相约前来学习了。

市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说,声乐课老师张富林来自平顶山学院音乐系,从事声乐艺术20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每次上课,他都会针对学员发音情况指出谁适合唱高音,谁适合唱低音,并调整学员发音不准确的地方。

记者注意到,张富林讲课时,一般都会选一些学员熟悉的歌曲,自己先唱,然后让学员听听不正确的地方在哪里,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学员何迪说:“张老师不但在声乐作品创作有研究,对教学也很有研究。”

张富林的声乐课反映了我市公益文化课惠民的一个侧面。对市文化艺术中心员工王锦霞来说,有些情景是她经常看到的。

情景之一: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每天手拎茶杯,手提袋里装着吃的,在文化艺术中心出入,中午一起吃饭,下午下班三五成群乘公交车回家。原来,这群老人大都来自附近的东王营村及新华区西高皇村等村庄,白天儿女们各忙各的,老人吃过早饭在家闲着没事,几个人一合计,拎一杯水,带点吃的,到文化艺术中心看电影、听戏,赶上了再听听健康讲座。中午在中心大厅打打牌,有沙发座,有茶水喝,有桌吃饭,有空调热不着冷不着。如有其他需要,中心工作人员会很热忱地为他们服务。所以他们在这里一玩就是一天,玩到文化艺术中心下午下班,他们也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情景之二:在发往新城区的公交车上,经常有市民询问司机去文化艺术中心的路线,更能听到他们谈论上文化公益课的事情。有一次,王锦霞乘67路公交车上班,听到一位50多岁的老人和熟人聊天时说:“现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很多公益活动,教啥的都有,不要钱!我就是想让俺这闺女去学学钢琴。要是在社会上找老师学,一节课就要一二百元呢!”“我给我的女儿在文化艺术中心报了好几项,学古筝,学舞蹈,学书法,反正不要钱,多学点艺不压身。”

情景之三:老年学员和年轻教员之间的“师生情”。钢琴班公益课,学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学着很吃力,老师岳静就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让他们知道如何找技巧。在一次课堂上,学员王小凤总是踩不准脚踏板,一再示范都找不着感觉。为了帮助她找到正确的方法,岳静就让她踩着自己的脚找感觉。就这样,王小凤学会了脚踏板的准确踩法。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2014年,我市“文化客厅”公益课堂举办了3期培训,涉及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摄影、太极拳、瑜伽等十余门课程,共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此外还开展公益课堂下基层活动,先后到鲁山县、新华区、叶县、郏县、舞钢市等县(市、区)开展辅导培训及讲座。市文化艺术中心为群众免费开设了一系列公益课程,如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各项文化艺术知识技能培训课程,平均每周安排40节公益培训课程,去年近2000场培训受众达15万人次。文化艺术中心电影厅开展了“贺新春电影选粹回顾展映”“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映”“庆三八妇女节影片展映”“庆五一教育影片回顾展映”“六一儿童精品电影展映”等系列活动,累计放映700多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

农家书屋涵养农民

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是传承数百年的马街书会所在地,这里文化积淀深厚,村民颇有读书好学之风。近日,记者到该村农家书屋采访,看到大小两间书屋宽敞明亮,一长溜书柜里摆满了图书,有文学类书籍,也有科技类书籍,还有《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等报纸。两个屋里都有桌椅,可供多人同时阅读。

据管理该农家书屋的村干部张群堂介绍,他本人爱看书,家中藏书近万册,2003年,他利用自己的藏书办起了“农家书屋”,这些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农家书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加方便了马街爱读书的村民。

村民张广安常到书屋借阅科技类书籍,他说这对种植、养殖很有帮助,“另外,闲了看看报纸,也是很好的消遣”。

农家书屋是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据市文广新局有关人士介绍,农家书屋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按一定比例匹配资金,以每个书屋两万元的标准建造,包括5个柜子、1张阅览桌、6把椅子、1个报架、图书500册、影碟100种、报纸6种、期刊21至24种等。按照要求,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由所属行政村配置,书屋每周一至周五开放。

据了解,我市从2009年兴建第一批农家书屋,至今已建成2000多个,除个别村庄外,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文化惠民润物无声

送戏下乡、开办公益文化课、兴建农家书屋是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除此之外,文化惠民工程还有很多其他措施。

群众文化活动延续全年。全市2014年“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历时近3个月,各类活动123场,演职人员46160人次,受益群众180万余人次;举办“春满鹰城——2014平顶山市广场文艺展演”、“文明鹰城·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石来运转杯”第五届平顶山市“巾帼风采”书画摄影作品展,“百城万场”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暨“群星奖”获奖作品展演,共安排各类演出147场。

据统计,市图书馆2014年新城区外借部共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借阅图书40万册次,办理借阅证4020个,接待各界学习参观团体10次,免费开放盲文阅览室,关注留守儿童,为后崔小学送书2000册、文具200套,建立农民工文化共享基层服务站,筹备我市首个机关图书室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举办元宵节灯谜活动、“2014平顶山少儿经典诵读大赛”、平顶山市第二届少年儿童讲故事大赛、鹰城作家李慧杰捐书仪式,香港著名爱国人士石景宜先生捐赠图书展、《家谱》文献专题展等多项活动。

电影放映。我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时间为每年4月至10月,每次天黑准时放映。2014年全市2152个行政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25824场,市电影公司共放映28000余场;校园电影放映200余场;“万场电影送民工活动”全年放映任务为100场,完成放映1256场,受惠群众10万人次;厂矿企业、社区“电影下基层”活动共放映326场,“广场电影”活动共放映90场,受惠群众8万人次。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