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丝丝爱心汇暖流 这个冬天不再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5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丝爱心汇暖流 这个冬天不再冷
“温暖订制”公益活动圆满落幕 共为400多个贫困家庭送去爱心
接过本报记者送来的400元救助金,叶县爱心学校困难留守儿童梁鑫莹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热心市民对他们的关爱。
在位于叶县西南部山区的常村镇刘东华村,困难村民孙留善接过本报编采人员送来的200元救助金、棉被、棉衣、大米、食用油等物品,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叶县爱心学校,留守儿童穿上本报编采人员送来的崭新的棉衣,手里捧着学习用品,脸上充满了笑容。
 

□本报记者 郭新民 王春霞

见习记者 张静/文

本报记者 李英平/图

由平顶山晚报、市妇联、市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温暖订制”公益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来,搭建帮扶平台,汇聚市民爱心,为贫困弱势群体送去贴心的温暖,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这个冬天不再冷。

此次“温暖订制”活动点燃了众多市民和企业的爱心,除了实物之外,本报还收到各界爱心捐款15000多元。属于定向捐助的,本报已经转交给贫困家庭。

近日,本报通过叶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寻找到一批需要救助的贫困儿童和老区特困户,决定利用剩余的善款再举行一次“温暖订制”集中发放活动。根据叶县老促会发给本报的温暖“订单”,本报为他们购买了棉衣、棉被、学习和生活用品。

昨天上午,本报总编辑带领记者一行,前往“温暖订制”集中发放活动的最后一站——叶县。

21名贫困学生有了新棉衣

昨天上午9点多,记者一行携带棉衣、棉裤、文具盒、手套等爱心物品首先来到位于叶县城东的爱心学校。

这所学校创办于2000年,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其中80℅是来自老区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市妇联称为留守儿童亲情家园。

此次接受晚报救助的学生多数来自单亲家庭,叶县爱心学校已经想办法为他们减免了部分学费。

在学校会议室,王云霞校长向记者一一介绍受助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一位小姑娘未语泪先流,让记者也忍不住鼻子一酸。小姑娘叫郑明珠,今年10岁,家住高新区遵化店镇,是该校四年级学生。

小明珠身穿一件粉色的棉袄,袖口已经脏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摸上去有些单薄。

记者问她为什么哭,小姑娘说:“我想俺爸了。”

“爸爸外出打工了吗?”记者问。

“俺爸在工厂打工时掉到搅拌机里死了,俺妈在我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说到这儿,小明珠哭得更伤心了,记者不忍心再问下去,赶紧拿出新购的棉衣给她换上。

穿上新棉衣的小明珠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记者将400元捐助款交到她手里,叮嘱她买些学习用品。

在与王校长交谈中,记者得知,四年级学生梁鑫莹因为凑不够下学期的学费,已经向校长提出退学。

梁鑫莹告诉记者,她从出生起就没见过爸爸,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妈妈。“俺妈在广州打工,我跟姥娘姥爷一起生活。姥爷说交不起学费,不让我在这儿上了。”提起妈妈,小鑫莹流下了泪水。

王校长说,梁鑫莹前两天生病,她姥爷说没钱去医院,还是老师出钱带她看的病。

得知梁鑫莹下学期的学费还差400元,记者对王校长说:“孩子差的学费我们替她交了,不能让孩子因为这400块钱上不了学。”接到400元学费,梁鑫莹感激地连声说着“谢谢”。

爱心学校21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每人获赠一套棉袄棉裤、一双手套、一个文具盒和自动铅笔等物品。为了满足这些孩子阅读课外读物的心愿,记者还特地为他们购买了《格林童话》《海底两万里》等一批图书。

穿上崭新的棉袄,小姑娘们开心地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小男孩则拿着新文具盒爱不释手。临行时,孩子们站在教学楼前向记者一行挥手告别。

山区特困户收到棉衣棉被

中午时分,经过一路颠簸,记者一行来到叶县常村镇刘东华村。

这个村地处偏远山区,山那边就是南阳市方城县。村党支部书记屈保松告诉记者,全村1800多口人,由于村子地处偏远,贫困人口较多,仅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就有十多户。 此次,记者共为该村20个特困户带来了棉被、棉衣等礼物。

在村干部带领下,记者一行首先来到村民孙小孩家。院里两间土坯房,墙壁和屋顶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裂缝,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仅有的柜子和桌子都已破旧不堪。

屋子的东南角摆放着一张小床,记者掀开被子看到,老两口就铺了一个又破又薄的褥子,连枕头也没有。他家的厨房也是一间土坯房,四周的墙壁被熏得黑黢黢的,靠墙堆着一堆柴火,灶火上熬着中药。

村干部告诉记者,孙小孩的妻子患有智障,孙小孩长年患病,两人没有儿女。

刚从外面回来的孙小孩身穿一件单薄的外套,没有穿棉衣,58岁的他看起来像七八十岁,背有些佝偻。他告诉记者,刚才去买药了。看到记者送来的棉衣、棉被、大米、食用油等物品,孙小孩感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感谢你们惦记着我。”

随后,记者一行又来到村民孙留善家。孙留善今年60岁,十几年前外出打工时撞坏了腰,走路一瘸一拐的。孙留善没有儿女,哥哥死后,他长年照顾失明的嫂子和哥哥的小孙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他家里特别困难,现在家里就他和他哥的孙子,还有啥都看不见的嫂子。”村干部对记者说。

记者将棉被、棉衣等爱心礼物交给孙留善,又拿出200元钱递到他手中:“快过年了,给小孙子买点儿好吃的。”

临走,记者叮嘱孙留善:“一家老小都得指望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温暖订制”惠及400多户家庭

2014年11月13日,本报、市妇联、市志愿者协会共同启动了此次“温暖订制”公益活动。

活动启动首日,市民郑女士看到晚报刊登的鲁山孤儿兄妹需要新棉衣的消息,当天即上街为兄妹俩买好了新棉衣;两位年轻女士也送来了3套保暖内衣;经常参与晚报公益活动的“好心男”也打来电话,要捐款3000元请晚报为需要的人购置过冬物品。

就这样,市民的爱心被迅速点燃。

随着活动逐步展开,许多市民开始拨打本报热线,替身边的贫困儿童、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等弱势群体求助。他们的需求不多,一件新棉衣、一床新棉被、一台旧电视机,甚至只是一双手套。社会爱心也逐渐升温,每天的“爱心订单”刚一刊出,就被爱心市民或企业争抢一空。

有的热心市民将物品买好送来,有的到晚报捐款,请记者代为购买,有的亲自上门,将“温暖”送到求助者手中。

平顶山燃气公司为活动捐赠20床棉被并捐款3000元后,又组织公司职工举行捐款活动,先后帮助多位求助者圆梦。

因救人受重伤的“最美小学生”李美佳病愈出院后,不忘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用剩余的捐款购置棉衣棉被,将温暖送到多位贫困儿童和老人家中。

一位男子将5000元捐款送至本报,希望本报代为贫困群体购买他们需要的物品,却怎么也不愿透露姓名。

2014年11月23日,本报和市妇联、市志愿者协会曾兵分三路,分别前往鲁山、宝丰、郏县举行“温暖订制”集中发放仪式。当天,共有200多名贫困儿童收到了温暖的礼物。

当95岁抗战老兵万三合坐上电动轮椅的那一刻,老人高兴地笑了,然后又感动地哭了。

截至昨日,此次“温暖订制”公益活动共为全市400多个贫困家庭送去了冬日的温暖。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全市众多爱心人士和企业参与进来,丝丝爱心就汇聚成爱的暖流,让数九寒天变得如春天一般,暖意融融。

这就是爱的力量。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