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见好是一种爱的能力
阳光洗尘
说说读书那些事
我家一群幸福“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读书那些事

 

□陈顺芳

年轻时候,听见一个自诩为文化人的人评论另一个人:“他的家里,一本书都没有。”

书是财富,这本无可非议,但他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另外一个人的价值抑或品位时,却显得狭隘了。

因了这句话,我也参照过自己:在我从小长到大的家里,关于书,确实也匮乏得可以。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同出生在新中国诞生那一年。父亲上过两年学,而母亲压根就没进过学堂。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自有记忆开始,家里就很少出现书、笔之类的东西,倒是记得,父亲记录了什么的纸张,被不识字的母亲拿来剪成鞋样的趣事。

家里的书,多是我从幼儿园开始,作为教材的课本。

小学三年级时,我喜欢上了课外书。一次在课上,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偷看一本画报,不料被从窗外经过的数学老师发现,被没收了去。我一直想把书要回来,但终是没那个胆量。后来,也不知是如何赔偿了我的同学。

那种16开的、装帧精美的画报,多是条件好的同学从家里带来。而我们更经常看的,是杂志四分之一大的小画书。小画书多从小摊上租来,二分钱一本一天。常常是一个同学租来,几个同学头挨着头一起看,看完后再换另一拨同学。24小时后,再换来另一本。

当时,手电筒是高级的东西,我的一个同学家竟然有几只手电筒。一次她挽留我住她家里,她家姊妹三个,连我共四个人,晚上我们每人一只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一直看到天蒙蒙亮,直到电池没电。想想那时不过十来岁的我们,也够疯狂。

后来我读的书,转为以文字为主。我陆续看一些小说,短篇或长篇。记得六年级时,我的一篇作文被老师评语为“这篇文章我好像在哪见过”,我还忿忿地在评语下面注上“我没有抄”四个字。现在想想,这是不是也说明,那时的我已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呢?

如今已是中年。我总是为性格里的某些东西,与过去寻找着某种关联。我自认为我的性格里的某些特质,与初中时代看过大量琼瑶小说有关。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首先得让阅读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故而我常在我喜爱的小说里,有成为主人公的混乱之感,那时的我,曾自导自演过一场自我感觉上的暗恋。

再后来,很少看书了,像是浑浑噩噩过了很多年。直到近年,有了电脑,才又走近文字,才去补看一些本该是年少时代就该看完的书。有久别重逢之感。

如今遥想那些有关读书的时光,依然五味杂陈。偶尔也会乱想,若是年少时多看一些书,今天的人生或许会不一样呢?因为,书籍既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