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市·市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情迷太极拳 和睦一家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4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迷太极拳 和睦一家亲

 

采访对象:徐秋

家庭住址:新华区中兴路街道文化宫社区

家训家规:与人为善 以武会友 以和为贵

□本报记者 王春生/文 张鹏/图

在我市,一位名叫徐秋的太极名家多年来坚持义务传授太极拳法,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广为人知,而在他所居住的新华区文化宫社区,他们一家祖孙三代人都喜爱打太极拳,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好家风,也早已传为美谈。

12月28日早上7时,天色还未大亮。在市工人文化宫西北角,几位晨练者正投入地打着太极拳,旁边一位中等身材、面容慈祥的长者边看边悉心地予以指导(右图),“太极拳讲究阴阳协调、周身一家,一定要做到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身体要高度协调才行”。

这位就是记者慕名来采访的我市太极名家徐秋。

在现场,应记者的要求,徐秋当即展示了一套名为108式和氏太极拳的拳法。只见他气定神闲,缓缓抬手,起式之后,很快进入状态,闪展腾挪,步态稳健,出拳踢腿,身手敏捷,这套拳耗时五六分钟,他打完后面不改色,气不长喘。

“他练了一辈子的功夫,道行很深。”家住市区劳动路的市民张森已年过五十,几个月前慕名跟着徐秋学拳,谈及徐秋常年义务教拳,他连声称赞:“他这种思想很高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徐秋的家就在市工人文化宫南门不远处,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早上6时从家里出发,到市工人文化宫义务教拳一两个小时,已成为这些年徐秋每天的“必修课”。

【少时学拳受益多】

“我从12岁开始学拳,到现在已经学了40多年了。”在徐秋家中,谈及自己的学拳经历,徐秋娓娓道来。

今年60岁的徐秋老家在太极故里——河南温县赵堡镇,离闻名于世的陈家沟仅1公里。“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徐秋说,因家境贫寒,他到9岁才开始上学,之后受“文革”影响,断断续续上了六年学,后来又在县卫校待了一年多,掌握了一些医学知识。

从12岁开始,身体瘦小的徐秋为强身健体,开始跟随邻居和一位亲戚学习太极拳,“我们那里都是教太极拳的”。为了多学点儿,父亲让他先后跟随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和学慧、第五代传人和士英及太极名家张玉凤等多位名家学拳。

1982年,当得知次年温县有太极拳比赛时,练拳已十多个年头的徐秋决定参赛,一试身手。抱着“输也不能太惨”的想法,他开始闭门练功,“每天至少要练上8个小时”,连着数月埋头苦练后,他功力大增。

在1983年2月举行的温县首届推手赛中,他连续参赛7场,夺得轻量级第二名的好成绩,同年4月,在河南省推手比赛中,他力克众多太极高手,最终名列男子组52至56公斤级第二名。

接连夺奖让徐秋在圈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他相继被邀请到河北邢台等地传授拳艺。

1991年,徐秋来到平顶山定居。为推广和式太极拳,他始终把武德作为教育学生的第一要义,把强身健体作为教授拳艺的最终目的。他曾自筹资金创办和式太极拳俱乐部,直接义务授徒数百人。

【祖孙三代爱太极】

如今,徐秋家祖孙三代人都迷上了太极拳。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爸练拳了。”徐秋的儿子徐晓鹏今年36岁,在湛河区一家股份制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练拳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别怕受累,“不吃苦受累,你啥也练不出来”。徐晓鹏还拿过全国太极拳比赛的金奖。

徐晓鹏说,他跟父亲练拳多年,感受最深的是,除了能强身健体外,还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父亲经常告诫他学武之人不能逞强,要与人为善。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前些年一位邻居因醉酒无故对父亲大加辱骂,当时他强忍不下,想上前动手教训对方,被父亲当场拦下。事后,那位醉酒者自知有错,特意登门道歉。

受家人的影响,徐晓鹏9岁的女儿徐婉琪从小也喜爱练太极拳,在今年8月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温县和式太极拳交流大赛中,徐婉琪还夺得了少年组传统套路的银奖。

练拳、教拳至今,徐秋说他从中受益特别大,不仅能以武会友,结交了很多喜爱太极拳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因常年练拳而身体康健,什么毛病都没有。同时,他们一家祖孙三代人都因喜爱太极拳而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谈到家训家规,徐秋笑言他家还真没有类似的规定,但作为习武之人,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与人为善、以武会友、以和为贵。一直以来,他这样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家人。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