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社区·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来,看看老杨家的“教育经”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4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传承家风成立家庭教育基金会,鼓励后代发愤图强 如今,孙子辈中不少人考上重点大学,还有人出国深造
来,看看老杨家的“教育经”

12月19日,杨中兴在检查孙女的课堂作业。
 

□本报记者 杨元琪/文 李英平/图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市民杨中兴的大家族中却有着一本尊师重教的“教育经”。为了鼓励孩子们发愤图强,老杨家成立了家庭教育基金会,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如今,这个大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

矿井里走出的“文化人”

12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区南环路街道程庄社区程北佳园杨中兴家中,书桌上一本手抄《弟子规》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里面每字每句都标有注释。“一是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是练练字。”杨中兴说,这就是他手抄《弟子规》的初衷。

老杨今年72岁,是平煤神马集团七矿的退休职工。他个头虽然不高,但看起来风度不凡,谈吐之间透露着文雅气息。“其实我学历不高,只是喜欢写点东西罢了。”老杨说,他1961年参加工作成了一名采煤工,后来经过培训,成了一名勘探技术员,虽然天天跟黑乎乎的煤炭打交道,但业余时间总爱写点东西。领导认为他文笔不错,还让他兼职干起了政工,他因此成了单位里小有名气的“文化人”。1997年退休后,老杨以文会友,结交了不少爱好文学的老伙计,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饱含感情的“教育经”

2001年,老杨的母亲九十大寿,全家人聚在一起庆祝的时候聊起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让子孙后代传承优良家风,增强家族凝聚力,提高后代的文化素养。“经过家人讨论,我们决定设立家庭教育基金会,对家族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子孙进行奖励,让他们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争取培养更多人才。”说起成立家族教育基金会的初衷,老杨很是兴奋。说着,他拿出“家族教育基金会章程”给记者看。

“考上本科3000元、大专2000元、重点高中1000元。”老杨告诉记者,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奖学金金额也在逐步增加,绝对不能让孩子因为经济原因上不起学。“其实金钱是有限的,我们设立奖学金就是鼓励孩子们发愤图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回报家庭,回报国家。”老杨说,现在整个家族孙子辈有49人,目前有10人考上了大学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累计17人次获得家庭奖学金。

记者翻开“奖学金发放统计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奖学金的发放情况,孙子辈中不少考上了国内重点大学,还有人出国深造。

好家风代代相传

“柳柳、楠楠、行行,你们学习紧张吗,生活还适应吧……希望不断得到你们上进的好消息,也希望与你们一起探讨人生。”老杨用工整的钢笔字给考上大学的侄孙、侄孙女们写了一封饱含感情的家书,共11页。

“那是2012年,我母亲100周年诞辰,侄孙、侄孙女们同年考上了大学,我想写封信让他们了解家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发愤图强。”老杨说,老一辈没赶上好时候,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风风雨雨几十年受了不少苦,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今,子孙们赶上了好时候,教育环境大大改善,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但“读书上进,好好做人”的家风不能忘,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变,希望后代子孙尊师重教,争创佳绩。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