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傅纪元:为你带来“官方消息”
杨元琪:在磨炼中成长
记者的坚持: 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元琪:在磨炼中成长

杨元琪(右一)在采访社区工作人员
 

□本报记者 牛超/文 张鹏/图

11月4日上午8点,吃过早饭匆匆收拾好东西,亲亲熟睡的孩子,跟妻子交待一声后,杨元琪骑着摩托车赶往卫东区优越路街道地质社区采访。

当天,地质社区的“帮一帮工作站”正在举办做好事有积分、凭积分兑现生活用品活动。

●“磕磕绊绊”的采访路

2011年年底,平顶山日报社面向社会招聘采编人员,大学毕业后、学习新闻专业的杨元琪报名参加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如愿成为《平顶山晚报》的记者。

“原来只想着学习新闻专业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文笔,将来会从事政工一类的工作,没想到会当记者。”杨元琪说,他刚开始当记者时“如履薄冰”,“总担心出错,写完稿要看好几遍”。

“当时,我主要是采访热线投诉。有一次采访湛南路一家饭店不开发票的事,被投诉方不但拒绝接受采访,还对我进行威胁。”杨元琪说,想到自己的职责,他还是排除干扰,坚持完成了采访任务。

“这类事每隔几个月都会遇到一次。”杨元琪说,时间长了,对类似事件就有了应对经验,“记者不是替哪一方说话,而是要及时反映读者呼声,客观报道事实真相。”

除了投诉,记者还要时刻绷紧采访突发事件这根弦,遇上的车祸、火灾……都要赶赴现场采访。

今年9月底的一个周末,杨元琪和妻子在和平路步行街逛街,“当时妻子已经怀孕9个多月,快生了。”走到和平路与中兴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商场浓烟滚滚”,他交代妻子到车上等他后,就匆匆去了现场,“采访了一个多小时,回到车边时,才发现妻子扛着大肚子坐在路边吃汉堡,原来我忘了把车钥匙给她。其实当时采访现场离她也就一百多米,但她怕影响我,一直坐在路边等着。”说这话时,杨元琪的声音明显有了一些变化。

作为记者,大事不能拉,小事不能落。家属院停水数日无人管、下水道堵塞无人疏通、垃圾无人清理……每天他都要为这些小事奔波。“每当看到一件事情在我的努力下得到圆满解决,或者接到市民的感谢电话时,我觉得所受的一切委屈都是值得的。因为‘百姓的事无小事’。”杨元琪说。

●记者的使命

“刚入行的时候,有位新闻界前辈曾说:一个合格的记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揭露社会阴暗,弘扬人间正义。这也是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记者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不过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会受到各方面的阻力。”杨元琪说,尽管如此,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阻力,写出一篇好稿子的时候,内心的愉悦还是无以言表的。特别在社会上听到民众的肯定和支持、一些不良现象有所改观,一种成就就感油然而生,“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魅力所在。我觉得记者这个工作更多的是责任,能尽自己的力量为大家做点事,我觉得很开心。”

●休假中仍在采访

杨元琪今年26岁。近日,由于妻子生孩子,他正在家休护理假。“虽说是休息,但有采访任务,作为记者我总不能熟视无睹吧。”在地质社区,记者见到他时,他乐呵呵地说。

在采访现场,寻找做好事兑积分的居民、采访社区工作人员、查看居民的积分情况……只见他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活动持续到10点多,他也忙到10点多才结束采访。

回家之前,他又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中午想吃什么,我买点菜顺便带回去?”得到妻子的答复后,他又匆匆赶往菜市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