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记者节——我们在路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记者的速度: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14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的速度: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州赛马场临时安置点,记者采访当地受灾群众。 张永军供图
 

愿这样的新闻 不再发生

记者 王桂星

从业10多年来,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采访,面对过不同的采访对象。我想与大家谈谈最近采访的市河滨公园动物园“黑熊伤人”事件。虽然事件已过去半个多月,但它背后的一些东西仍值得我们深思。

10月18日是周六,轮我值班采访突发事件。下午3点多,我接到晚报热线办公室的采访通知:有读者报料,市动物园里的黑熊咬断了一个男童的胳膊。

我的第一反应是,黑熊关在笼子里,怎么会咬断游客的胳膊?虽然我以前也多次遇到虚假新闻线索,白跑一趟采访无果,但记者的责任感告诉我:新闻线索就是命令,无论是真是假,都应该去了解情况。

下午3点半左右,我赶到了动物园,该园因此事正要关门谢客,我趁乱“溜”了进去。因为,如果表明身份的话,园方可能会拒绝采访,我就采访不到第一手资料。

在游客的指引下,我来到“行凶”黑熊的笼前,笼前水泥地上的斑斑血迹告诉我,这里的确发生了惨剧。

我平时偏爱红色,此时地上的红色却分外刺眼。孩子,你到底受到了怎样的伤害?

我采访了现场的多名游客,目睹事情经过的张女士告诉我,事发时她正在附近,突然听到叫喊声后,她扭头一看,发现一名60来岁的男子正在不远处的铁笼前用力拉着一名十来岁的男童,而笼内的黑熊则咬着男童的右臂。当男童被拉离铁笼时,右臂已经被黑熊咬断,留在了笼内。

张女士说,孩子可能都吓傻了,过了一会儿才哭出声来。

太惨了!

“你好好写写,让动物园吸取教训,胳膊都没了!”同情弱者是大多数人的心理,采访中,不止有一位受访者这样说。

我没有反驳他们。虽然惨状如在眼前,但记者的责任是真实、客观、及时地把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充当裁判员的角色。

了解了现场情况和事情经过后,记者又辗转找到了动物园负责人,请他介绍事情经过及应对措施。

离开动物园后,我又马不停蹄赶到受伤男童就诊的解放军152医院。

男童躺在病床上输液,右臂肩部以下只剩10多厘米长的残肢,伤口处裹着厚厚的纱布。孩子的父亲瘫坐在病房墙角,不停地用衣袖擦眼睛。尽管努力压抑,但他仍忍不住呜咽!

此后,男童转诊郑州,被迫接受了截肢手术。

虽然报道告一段落,但男孩在病床上举着残臂、他的父亲瘫坐在墙角哭泣的情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从业10多年,也多次目睹过惨烈的景象,我以为我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但那一刻,我的鼻子还是不争气地发酸了。

如果在动物园游玩时家长照顾孩子再细心点,如果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再强一些而没有进入护栏,如果黑熊笼子缝隙的宽度不足以使孩子的胳膊通过,如果……那这幕惨剧就不会发生。但,仅仅是如果而已。

在采访和写稿中,我不止一次在想,希望这起事件报道出来后,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保持足够警惕,不要让此类惨剧重复上演。

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个愿望。我真心希望类似的新闻少些、少些、再少些。

赴地震灾区采访,不辱使命

记者 张永军

新闻之路是“无冕之王”光环照耀下的坎坷之路,是一条考量责任、道德的履冰之路,更是一条用信念去践行使命的神圣之路。梳理这些年的采访经历,2010年4月的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之行是我人生中感受最深的一次新闻采访之旅。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我赶赴地震灾区一线采访,在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目睹了这场大地震给灾区民众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见证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力量。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亿嘉控股集团向玉树地震灾区捐赠20万元的款物,记者第一时间前去采访。

这之前的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曾前往我市对口援建的四川省江油市进行采访。由于有了这段经历,在随后的几天里,我时刻关注玉树地震灾区的最新消息及我市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

2010年4月20日晚上8时,我市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的爱心物资车队启程,我跟随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一起赶赴玉树地震灾区。

经过4天5夜的行程,穿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克服高原反应,4月25日凌晨3时许,我随车队抵达玉树县结古镇。灾区受灾情况非常严重,木质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随处可见找不到主人的流浪狗,当地的受灾群众主要被安置在玉树州赛马场和玉树州体育场两个临时安置点。

震区现场的惨烈、救援的艰苦,带给心灵一次次强烈的冲击。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也配发了手套、口罩等防疫用品,但走在散发出刺鼻气味的废墟上,零距离直面死亡,我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灾区,睡个踏实觉成为一种奢望。当地气候潮湿,帐篷里的被褥总是湿漉漉的,七八个甚至十来个人挤一个帐篷。几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余震也让人精神紧张。

完成新闻稿件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难熬的过程。当时玉树的气温很低,在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的我瑟瑟发抖,敲键盘的双手几乎不听使唤。喝了两口同行者随身带的酒,又到帐篷外跑了两圈,感觉身上暖和后我又开始写稿。笔记本电脑没电了,我走了近3公里来到另外一个安置点,通过柴油发电机发的电完成了稿件。

那次震区之行,我多次流着眼泪完成采访,这是一次感受生命的过程、珍惜生命的体验。当灾难来临时,生命显得多么的脆弱,活着真好。

与名人面对面

记者 王春生

2006年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开始的前一天,我受领导指派前往宝丰采访马街书会。临行前,我得知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受邀将参加这次书会活动。

姜昆是国内曲艺界的名人,也是我采访的名气最大的一位演员。“机会难得,一定要让他接受专访。”我当时这样想。

到达宝丰时已是下午3点多,距晚餐时间仅两个多小时。这无疑是采访姜昆的最好时机,因为晚饭后他是否有其他活动、愿不愿意再接受采访都很难说,第二天参加活动时再找机会采访,会更加困难。

事不宜迟。我多方联系,得知姜昆刚抵达宝丰不久,正在宾馆休息。当地主办方表示,无法安排专访。

主办方无法安排采访,自己贸然前往肯定会吃闭门羹,一定得有熟人帮忙才行。在无奈和焦急的等待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几乎有些绝望了。

这时,市文联一位与姜昆熟识的领导“撞进”我的视线。得知我想采访姜昆,他热情相助:“走,我带你去。”我俩直奔姜昆的房间。一开门,房间里还有其他客人。我很庆幸自己未独自贸然采访的选择是对的。

多亏这位领导与姜昆非常熟悉,听他介绍了我的采访意图后,姜昆看上去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答应接受采访。我表示:只占用他20分钟的时间。

采访开始后,我的第一个问题就被姜昆直接回绝了。我的这个问题是,作为相声表演艺术界的大腕,他是如何看待相声遇冷而小品受欢迎这一现状的。我刚一问完,姜昆立马严肃地回答:“这个问题谈糟谈滥了,不再说了。”

这样的回答令我始料未及,我有些蒙了,采访场面也变得异常尴尬。这样的情况也是我从未遇到过的,我当时的反应是,这次采访弄不好会搞砸,一定要冷静。

就我的感觉而言,姜昆经常上电视,给人的感觉一向是风趣幽默的,采访时不应该是这样的啊!是我提的问题不当吗?来不及多想,我稍作停顿,紧接着转移话题说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他说的相声《虎口脱险》等,是他的粉丝,这么多年以来,他创作了很多相声作品,有没有他认为的最经典的作品?听到这里,他的态度明显有所缓和,他说他不会说“好的作品是下一部”之类的话,并仔细谈了他对《虎口脱险》等一些作品的看法。

接下来的采访进行得顺利多了,姜昆谈了他创办相声网的情况以及他多次来马街书会的感受。其间我又试着问其他一些有关相声的问题,他平静地表示:“相声生存不成问题,相声演员也都生活得很好。”他还谈到对当时流行的超女文化的一些看法。

此次采访持续了40多分钟。姜昆最后还专门为本报读者写了一句话:向平顶山晚报读者致敬。

有惊无险,我的采访算是顺利完成。最终,我采写的人物专访《姜昆:到马街有回家的感觉》得以见报。

这次采访给我的启示可谓不小,那就是采访遇困难要临阵不乱,要做好充分准备,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