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7版:天天副刊·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萧红的寒露爱情
静待花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14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红的寒露爱情

 

□潘彩霞

一部《黄金时代》让萧红重回公众的视野,正如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说:“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她准确地预见了自己的未来。

悲剧是从1930年开始的。一个叫张乃莹的女子为了反抗包办婚姻,毅然逃出了封建家门,可是幸福没有向她招手,相反给了她最无情的嘲弄。在北国特有的严寒里,她着一条单裤穿一双凉鞋流浪在哈尔滨的街头,万般无奈之下投奔了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半年后,债台高筑,汪恩甲借口出去筹钱,扔下怀孕6个月的乃莹人间蒸发了。

“散发着霉味的小屋里,她面容憔悴,散乱着头发,穿了一件已经变灰的蓝长衫,裙衩开裂到膝盖,光着小腿和脚,拖着一双破鞋,还挺着肚子!”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的乃莹。拯救乃莹的,是文学。“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即使是在最不堪的境遇之下,乃莹也不忘书画,桌上的一首配图小诗让这个黯淡的女子瞬间散发出最夺目的光芒,血性男儿萧军被打动了:“不论做多大的牺牲,我都要拯救这个有才华的女子!”

机会终于来了。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一片混乱中,在萧军的援助下,乃莹逃出来了!雇了一辆破旧的马车,带着一个旧柳条包,张乃莹倚在萧军怀里,开始了流浪的夫妻生涯。然而日子非常艰难,冷和饿是生活的主旋律,虽然饥寒交迫,但是共同的信仰和志趣足以支撑着他们不屈不挠患难与共,感情也因此更加融洽。

在萧军的鼓励下,乃莹开始文学创作,以“悄吟”为笔名陆续发表小说、散文多篇,又与萧军合著《跋涉》,为继续从事文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们辗转到了青岛,艰辛中相偎相依潜心创作。半年后,萧军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乃莹也结束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凭借鲁迅、胡风的高评价,年纪轻轻的张乃莹迅速成长为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萧红。

然而爱情,有时其坚无比,有时又不堪一击,一个细微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善,就可能成溃堤之蚁,让爱情大坝在风雨侵袭下轰然倒塌。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二萧”创作渐上正轨,感情却不知不觉出现了裂痕。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争吵时有发生,再后来,彩旗频频竖起,萧红承受着在情感上屡与别人“分一杯羹”的耻辱和痛苦。“三郎,我们分手吧。”6年的患难夫妻,终于桥归桥路归路,尘归尘土归土。

萧红一生,透明清澈,这样的单纯让她渴望过宁静的日子,把写作之路顺当地走下去。于是,当端木蕻良提出和她结婚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是,她在文字上飞得太高了,吝啬的上帝不会赐予她想要的全部幸福,当爱情的陀螺停止转动,上面的纹路便清晰可见,甚至,令人震惊。从武汉到重庆,在只有一张船票的情况下,端木不顾日军已经逼近,扔下怀有身孕的萧红只身撤离了;跟着他到香港,侍奉他,帮他抄稿子,承担他做错事的责任;炮火连天不幸染病,临了还被他抛下。个人被历史裹胁,所有的劣根、弱点便恶性地发作起来,萧红忍受的“是一种无法说出的痛苦”。

最后的44天,是骆宾基在陪着她,为报知遇之恩,这个25岁的东北青年受命于危难之时。对爱的渴望让萧红再次做出感情的承诺,只可惜,她永远没有履行的机会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留下这最后的呐喊,31岁的萧红含恨而逝。香港浅水湾,悲伤的海浪终年弹奏着哀婉沉痛的青春挽歌。

萧红死后,萧军做悼词曰:“乡心何处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骆宾基也把深情和热泪凝结于《萧红小传》,端木更是在几十年里为萧红扫墓从不间断,然而,正如一位女作家所言:“这样的天才,让她那样的死去,只有鲁迅先生是没有责任的。”而萧红,也早在生前就对爱情做出了答复:“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之路程/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