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7版:天天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最是温情那一扶
让自然在灵魂内放光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14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自然在灵魂内放光
——《陶渊明的幽灵》读后
 

□曲令敏

鲁枢元的学术专著《陶渊明的幽灵》,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闲读多年,我对理论性强的大部头早已失去了阅读兴致,这本书却让我耳目一新。最难得是鲁先生的才华、学养俱丰,识见又在高端,且像老农一样守在田亩,开课授业之余,笔耕不辍。《陶渊明的幽灵》就是他承担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自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演替”之后,对中西自然哲学广纳博采,先期发表的20多篇论文已经结集为《生态批评的空间》,他主持编写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厚厚两卷一百多万字也已出版。六年辛苦不寻常,鲁枢元终至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呼吸相通,得以眼见诗人的“生命姿态、生活理念、生存方式、审美情趣……”一溪清流出山来,瞬时照亮了成形于内的层山峻岭,“行走在山阴道上,跋山涉水、柳暗花明、读书写字几如幽魂附体,二六之中未有巳时。”成就了这一部开山之作,被业界认定为当代社会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人类‘元问题’”“自然的魂魄”“道家自然哲学的现代衍变”“清贫自守与消费社会”“陶渊明的海外‘自然盟友’” “闲逸与劳动伦理”……

目录中这些题目浩浩荡荡,深邃而辽阔,说到底,还是自然与人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今,外部的自然生态被破坏之后,内在的精神生态随之败坏,且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用什么拯救自然生态?用什么救赎自己的灵魂?怀着进深山探索美景的渴望与好奇,我硬着头皮走进了这一方文字构筑的林野。这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阅读经历,掩卷之际,不能不对鲁枢元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心生感佩,为这一片信息密集的文字叶丛深深陶醉。

看他对中外高人的细心爬剔与发掘,老子、庄子自成滥觞,诗经、楚辞、宋山水广开溪壑,人与自然的深情远意相生相谐数千载。往小里说,这是洗心的山溪;往大里说,这是济世安邦的良药。诚如鲁枢元先生所言:“相对于坚实、强大、光明、时尚的科技与管理,文学艺术是如此的轻柔、虚飘、幽微、苍老,所谓‘文学的拯救’,恐怕只能招来更多的嘘声。然而,我们就只剩下这些了!好在还有中国古圣哲的言说为底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知其白而守其黑;柔弱胜刚强。’”

一边读我就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真的像一些人说的断灭无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仅有鲁枢元这样的大家学者举火传薪,更让人怀有信心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就在广大的民间,在孩子们的游戏里,在说书人的谣曲里,在年节祭祀的习俗里。我们这个泛神化的民族对上天、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不是喧嚣一时的暴虐能够断灭得了的。八年行于野,我看到了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青青未了的温软民心……

陶渊明的《桃花源》,梭罗的《瓦尔澄湖》,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里尔克的诗句,卢棱、梭罗、贺麟等自然之子相隔千年万里而心心相通;屈原、李白、苏东坡,王国维、沈从文……先贤们青山迢递,自成峰峦。黑泽明的《水车村》,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林林总总,无不翕动着人类对这一元问题的冷静思省……今有鲁枢元先生不避艰辛,将这些人物放进时代的流波之中漂洗,逐一激活,使之以清新的样貌与读者相见,让人得以在阅读中呼吸他们灵魂的芳香,窥见他们的精神华彩。

欣闻《陶渊明的幽灵》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我为先生高兴的同时,感受到上下一心“不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环保理念如劲风吹来。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实生活中市场化、货币化的远不止自然资源,在搅拌机一样的快速旋转中,生活碎片化,心灵空洞化,精神荒漠化,人格矮化,许多人已经在异化中迷失了本性。修复精神生态,让人回归人的尊贵,将会比修复破碎的自然生态更加艰难。《陶渊明的幽灵》生逢其时,它是哲学的,史学的,文学的,又是生态学的、科学的,确实值得有识之士深读并且珍藏。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