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多彩平顶山 九沟十八湾|沙河湾:“休闲调”吟出“致富曲”
国道234线叶县城区段改建工程通车
卫东区500余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开展移风易俗 破除陈规陋习|石龙区:“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小鼓励”焕发“大能量”
鹰城论坛|为非遗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邮储银行平顶山市矿工中路支行重装开业
我市社保经办服务实现基层全覆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行为系列谈④
鹰城论坛|为非遗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李晗

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市级代表性项目101个(不含汝州市)、省级代表性项目47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宿等多个类别。

这些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是连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桥梁,也是重塑乡土文明、凝聚共同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更多人认识、了解、热爱非遗,则为其以深厚的底蕴滋养丰富现代文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更多人知晓,让非遗传承的空间广度得到延展。在市首届银发生活嘉年华暨“悦享金秋·鹰城货架”消费促进活动上,非遗手工铝编作品广受欢迎,现场送出作品1000多件;在鹰城第十八届万人相亲大会暨文化生活博览会上,20名非遗传承人带着中国剪纸、烙画葫芦、琉璃不对儿、捏面人等特色非遗项目,吸引众多市民围观交流……非遗项目广受欢迎的背后,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共识,更是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多场域亮相,更多口口相传的夸赞,让市民把“原来我们竟然有……”的感叹转化为“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的骄傲与自豪,文化自信变得更加具象。

更多人接力,让非遗传承的时空长度得到延伸。近年来,我市各地面向青少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实践活动。在湛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光明校区,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春峰带着孩子们亲手制作剪纸“吉祥花”;在市第三高级中学,戏曲进校园联片教研活动通过听、唱、演、赏,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河南坠子的独特魅力……深度参与,让学生从了解到认同,进而激发热情与热爱,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此刻悄然种下。非遗项目里有着情感、技艺等多重要求,是千百年来共同价值文明的凝练,要靠一代代人的心口相传、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在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拓展实现自我价值途径的同时,为非遗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助力非遗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只有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能更好地充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