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关注“汽改水”工程 | 我市“汽改水”工程红线外工程大头落地
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听取巡察情况汇报
市总工会慰问卫生健康系统一线职工
光明路街道“四不两直”助城市精神文明再提升
垃圾分类我先行
退役不褪色 勇当排头兵
改革兴平故事汇 | 法律援助 释法说理化纠纷
改革兴平故事汇 | 良种良法 瘠薄土地有“薯”光
“满格”电力服务 护航龙舟赛事
捐书献爱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兴平故事汇 | 良种良法 瘠薄土地有“薯”光

 

9月22日,郏县茨芭镇薛村的红薯地里,栗会彬开着一台挖薯机在地里来回奔走,身后是一大片白花花的红薯。十几个妇女把红薯去泥装袋后,再送到地头的一辆三轮车里。

“我们种的红薯从里到外都是白的,学名叫浙薯75,口感好,营养高,吃着又面又香,再小的红薯都没有筋丝儿,也有人叫它人参薯或者牛奶薯,你到网上一搜就能搜到。”栗会彬说。

栗会彬是开封市祥符区人,2023年初通过一个朋友介绍,与两个合伙人一起来到薛村承包土地种植人参薯,去年种了1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今年扩大到300多亩。

薛村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村中大多数耕地属于丘陵地,土地瘠薄,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低,但红薯不挑地,薄地也能高产。栗会彬他们没来之前,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户把土地出租给种地大户,租金每亩200元到300元。栗会彬们把地租提高到了500元,这让村民很高兴。

栗会彬种红薯讲究技术,他的红薯全部按照水肥一体化标准种植。起垄、施肥、栽植、除草、覆盖地膜、铺设滴灌设备、浇水等,样样都有章法。

由于技术成熟、管理到位,栗会彬种的红薯产量高,结个大,一亩地能产2500多公斤。三轮车把红薯拉到村东头的一个旧厂院里,在那里进行统一分拣,或装箱或装袋,然后由大车拉走,销往广州、佛山、珠海以及海南等地。

在堆着红薯的简易棚里,同是开封市祥符区人的栗红亮不停地来回走动。他是栗会彬的合伙人之一,负责红薯的分拣质量。另一个合伙人栗文龙则负责装车销售。

“红薯从地里刨出来当天就被拉走了,一天能出库10吨左右。”栗红亮说,“这些红薯有的要走电商渠道,有的会直接拉到市场上,质量肯定得保证好。”据栗红亮介绍,这种人参薯每公斤要卖到12元到14元。他们给中间商的价钱是单个红薯100克以上的每公斤4元,50克至100克的每公斤2元,50克以下的就拉到加工厂里加工成淀粉。他们在茨芭镇天城洼村还承包了一个红薯加工厂,专门加工红薯淀粉。

栗会彬他们的红薯种植基地让当地人有了打工的地方,不出村就能有收入。

“虽说有挖薯机、起垄机、覆膜机等,但种红薯还是离不开人工,就说今天吧,割红薯秧的、拾红薯的,加上分拣的,一共有30多人。每人每天80元工资,都是当天结算的。”栗会彬说。

栗会彬算了一笔账,一亩红薯能卖7000元左右,成本3000元,其中人工费就占了1000元以上。300亩地从种到收,仅工资就支付了30多万元,这些都变成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人参薯的种植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了让这项产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茨芭镇准备在全镇推广。面对前来调研的镇党委书记高永伟,栗会彬侃侃而谈:“我有销路,有育苗基地,可以为种人参薯的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对我们来说,种的人越多、规模越大,我们就越能挣钱,这是一个双赢。”

(本报记者 张鸿雨 通讯员 李世旭)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