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中秋节
月到中秋农事忙
中秋节 庆丰收
八月十五杀小鸡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到中秋农事忙

 

◇ 张万强

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个播种希望的季节。

遥想二十多年前,生产条件落后,生产装备差,农民一年中付出和劳动最多的时候就在麦收和秋种。秋天掰玉米、收谷子、割豆子都算不上最难,最难的要属拔秸秆、刨红薯、腾茬种地。

种红薯劳动强度大,浇水栽苗、翻秧除草,有的地块杂草丛生,少说也得两遍打理,要不然这些杂草闲苗就会同红薯争肥抢墒,红薯产量就上不去。到了收获季,得一镢头一窝地刨,然后用木制刨子把红薯一个一个切片暴晒。赶上天气好还行,赶上阴雨天,弄不好就得吃发霉的红薯干。

后来,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小麦、玉米产量不断提高,我们村里的人陆续不再种红薯。近年来,又开始少量种植,但那完全是为了尝新鲜。

玉米是我们当地的主打粮食,秋收中最费力的活儿是掰玉米、拔玉米秸秆。秋收天气依然炎热,太阳晒着,一人多高的秸秆得用镢镰一下一下地连棵带根挖出。玉米秸秆根须很大,如果不挖出来,后续犁地耕种很困难,会影响小麦产量。

拔玉米秸秆得四肢配合,弯腰弓背、相互用力才能拔出,且急不得,干一阵子得喘喘气、缓缓神。不足一亩的秸秆一个人得一天干,弄不好手上还会磨出血泡,夜里躺下大腿酸疼。为了赶农时,躲避白天的热,趁月亮地往田里拉粪、捆玉米秸秆、腾茬整地成了家常便饭。

古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初期,农村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就连牛马驴骡这样的牲畜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养得起的。那时候最难的就属秋忙时借牲口犁地拉庄稼。每到这时我就得硬着头皮找亲戚朋友帮忙,顺利的话倒没什么,一旦吃了闭门羹,心里的难受就甭说了。

上世纪90年代初,父亲经常带母亲外出看病。秋收农忙季,孩子没人照顾,我妻子要么把孩子送到岳母那儿,要么送给亲戚朋友或邻居照料。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视为生命中的贵人,一辈子都忘不掉。

种麦过程是复杂和艰苦的。首先腾茬,然后上农家肥、化肥、防虫害药物,最后是跟犁打坷垃,平整土地。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季节不等人。一个多月的农事忙碌,收获了农作物和粮食,完成了趁墒下种、打格整渠的基础,秋天才算结束。

这一个月下来,农民最多的是疲劳和苦恼。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与那时相比,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需要掰玉米、挖秸秆等几道程序才能完成的农活儿,现在一台联合收割机全搞定,农作物品种不断改良,水利条件不断改善,粮食产量翻倍增长。

回想那些种地的岁月,克服了很多不易,也感谢亲戚朋友的帮忙。

1995年前后,通信工具逐渐普及。每到秋麦收获季,我就会提前约几个要好的亲戚朋友,借人借机前来帮忙,好吃好喝地准备着,不计成本搞集中“会战”。那时候尽管我有了正式工作,可工资待遇很低,有了一年秋麦两季的收获,解决了吃的大问题,也给家里省了很多,弥补了经济上的不足。

这期间,我三叔家的四轮车用得最多,同族侄子的车我也没少拉扯。因为他们知道我工作紧,回来不容易,只要我张开口都是先紧着我的活儿安排。几位朋友成了我的及时雨,早喊早到、晚喊晚到,收麦打场、犁地收秋,很少缺席,还组织他们的朋友前来帮忙。人在饥时给一口,胜似饱时给一斗,这些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忙,每年的麦收秋种我都跑在了全村的前头。这些帮助成为今生我最深刻的记忆,也是兄弟朋友之间最值得珍惜的情感。

2013年,联合收割机开到了我们的小山村。当时,村民打工的多了,有了收入,机械化耕作意识也普遍增强,我们村麦收秋种都用上了联合收割机。那一年,迫于工作的无奈,我在收获了最后一季玉米后,不得不放弃了农田的耕种,专心致志于工作和城里家庭的经营。

岁月蹉跎,几十年的农村收种,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乡愁,记住了生活的不易,农民艰苦奋斗的本色始终保持着。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